*
首頁

 

03/19 (二)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一府二鹿三艋舺的微旅行

臺灣,自大航海時代以來,即為東、西交通的重要據點。臺南府城、彰化鹿港、臺北艋舺三個城市航運發達,曾是臺灣對外貿易的重要出口與交通、經濟命脈,「一府二鹿三艋舺」象徵臺灣對外貿易的興盛繁華,同時也見證臺灣近代在國際貿易場域的發展。本次特精選欽差大臣沈葆楨、鹿港謙和號許氏家族,以及長崎泰益號陳氏家族所留下的檔案紀錄,展開三大港口城市的微旅行。

 
*
館藏選粹
《臺灣新民報》地方特輯—1938年鐵路臺中線復舊開通式

《臺灣新民報》相關報刊是日治時期唯一由臺灣人發行的報紙,相較於官方立場的臺灣日日新報,其報導內容代表臺灣人的聲音,含括的內容相當豐富,可開展多元面向的研究議題。其中,地方特輯為研究地方史的重要材料。

《臺灣新民報》在1938年7月14日至15日,連續兩日發行特輯號『祝臺中線復舊開通式』,總計4個全版,慶祝鐵路臺中線終於重新開通。鐵路的中斷源於1935年新竹臺中大地震,這場地震死傷者眾,震災也阻斷了南北往來的交通,影響當地社會與經濟甚鉅。本文透過典藏的報紙、日記、照片、舊籍、地圖等,重返1935年震災現場,回顧臺灣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以及災後復興的情況。

百年發聲.三十而立—設所30年紀念特展

2023年適逢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創設三十週年,亦是《臺灣民報》創刊百週年,兩者的設立皆是臺灣人自覺、進而發聲,以及凝聚共識的重要歷程。本展覽以「百年發聲」、「三十而立」兩個主題,精選典藏的日記、報紙、舊籍、手稿與照片,回顧百年前的1920年代,臺灣人如何透過發行報刊將思想和言論推及公眾,為追尋改變的信念埋下種子。進而透過臺史所之成立與發展,探索戰後臺灣從戒嚴之桎梏走向尊重多元,以及臺灣史從學術邊陲發展為嶄新史學領域之歷程。

《臺灣新民報》地方特輯—1939年花蓮港開港

《臺灣新民報》相關報刊是日治時期唯一由臺灣人發行的報紙,內容相當多元豐富,其中針對地方或事件深入的專題報導,是進行家族史、地方學研究相當重要的史料。在臺史所的報紙典藏中,計有將近百部的地方專題報導,主題涵蓋經濟產業、建設、人文歷史、學校教育等。這些留存於《臺灣新民報》的在地人文特色、產業歷史,是認識鄉土的珍貴紀錄。本文以1939年花蓮港竣工開港為中心,從《臺灣新民報》1939年10月1日至2日連續兩日發行的特輯號『躍進花蓮港開港記念號』,以及本所典藏等資料,介紹日治時期花蓮港的建港過程及影響。

長崎泰益號與馬來西亞檳城商號

長崎泰益號是來自福建金門陳家三代:陳國樑(1840-1908)、陳世望(1869-1940)、陳金鐘(1890-1974)在日本長崎經營的商號。該商號創設於1901年,專門經營出口日本的海陸產物至東亞各地的華人商號,貿易的網絡從東北亞朝鮮、海參崴,中國大連、上海、福建,臺灣,香港,和東南亞的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地。長崎泰益號留存的東南亞商業書信,大約有100多間商號,其中馬來西亞檳城商號與泰益號往來的有10多間,290封商業書信,本篇精選書信往來量較多的3間商號,配合本館典藏相關檔案、地圖、照片等,具體勾勒商號所處檳城的繁榮之地。

|<<<   1  2  3  4  5  6  7  8  9  10   >>>|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