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1/14 (二)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跨界的逐夢者:館藏日治時期臺灣畫家的海外行跡

發佈日期 2019年4月22日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館員 饒祖賢

2018年院區開放日,本所從近年陸續數位入藏的臺灣藝術家檔案中,精選出顏水龍、劉啟祥、陳澄波、郭雪湖4位前輩畫家的旅券申請紀錄、證書、照片、信件與畫作等,籌劃了一場「旅行記憶II-臺灣畫家的寫生見聞」特展活動,追索他們為實踐藝術理想而勇闖世界、回饋故鄉的人生閱歷。現在讓我們再次透過珍貴的檔案鋪陳和作品展示,重溫前輩畫家們跨越空間界線、遠赴海外異鄉的逐夢行跡,以及濃縮在畫布上豐富而多彩的所見所聞!

*
由館藏看日治臺灣醫學教育的建立與醫師的養成
由館藏看日治臺灣醫學教育的建立與醫師的養成

發佈日期 2018年7月23日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館員 謝明如 ● 圖/臺史所檔案館

每至七月炎夏,大學指考登場,位居「龍頭」的臺大醫學系,錄取門檻往往成為社會關切的話題之一,不僅莘莘學子欲爭相擠入其窄門,家長亦為企盼子女魚躍龍門、光宗耀祖而煞費苦心。考其原因,醫師一職因專業自主性高,且收入豐厚,於臺灣社會頗受尊崇,臺語有俗諺謂:「第一賣冰,第二做醫生」,即是強調醫生之高收入;社會亦普遍將之與律師、會計師並稱「三師」,視之為最有「錢途」的職業;尤其臺大醫學系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師資、設備均堪稱醫界之冠,故有望者莫不全力拼搏,以求金榜題名。實際上,臺灣於清領時期,近代西方醫學尚未普及之際,傳統漢醫屬「中九流」之一,所謂「一流秀才二流醫」,社會地位不高,醫生取得優勢地位,乃係日治以降,近代系統性醫學教育建立後才出現的現象。蓋於現代社會中,掌握專業知識的權威性,正是在社會階級中晉升的關鍵。因此,欲瞭解近百年來醫生社會地位之變遷,首先需瞭解醫師養成之經緯。究竟臺灣醫學教育制度如何奠定?其教學內容為何?現在就讓我們以珍貴的館藏,一窺日治時期醫學教育的風貌。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