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漸趨專業化的醫學教育內容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創立之初,僅能招收公學校畢業之臺人就讀,相當於今日的中等職業教育機關,因此,在課程安排上,較日本國內的醫學專門學校有更多的教養學科及基礎醫學科目,前者如倫理、理科、地理、歷史、數學、國語(日語)、物理、化學、體操等,後者如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物學、衛生學等,學習專業科目的時數因而限縮,僅能修習內科、外科、眼科、婦產科等在實務醫療上最主要的幾門臨床醫學課程。
1919年以降,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先後升格為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本科生的入學程度提高為受過中等教育者,因此,不僅專業科目擴增,加入法醫學、皮膚病學、耳鼻喉科學、精神病學等,教學程度亦顯著提升,甚至較日本國內醫專安排更多的熱帶醫學相關科目,以切合臺灣特殊風土之醫療所需。
圖7:醫專教授宮原敦在「皮膚病學臨床講義」中,以罹患小兒雅司病(又稱覆盆子腫)之排灣族兒童向學生作實例解說。宮原教授曾三度前往排灣族部落進行該病的臨床精密調查,並於《臺灣醫學會誌》中發表其研究成果。
檔案來源:T0744_0002,《昭和5年臺北醫學專門學校畢業紀念冊》,教育文書,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圖8:塚原義夫教授進行眼科診療,醫專生在旁見習。
檔案來源:T0744_0001,《昭和4年臺北醫學專門學校畢業紀念冊》,教育文書,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