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7/27 (六)

本日不對外開放

*
讓言論走向公眾─從新民會到臺灣新民報

發佈日期 2021年10月29日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館員 李依陵、謝明如

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化運動健將之一楊肇嘉曾謂:「報紙與議會是促進社會文明與發達的兩大動力。」辦報與爭取設置臺灣議會,正是臺灣文化協會兩大核心要務,足以代表文協以非武裝抵抗殖民差別統治之主張,並對臺灣民族意識之啟蒙影響深遠。 2021年適逢臺灣文化協會成立一百周年,本館特以日治時期臺灣人唯一自辦的報紙-《臺灣新民報》為展示主題,精選檔案典藏的個人文書、圖像資料、日記、旅券等特色史料,回顧日治時期臺灣人辦報之緣由,以及如何透過辦報振聾發聵,啟迪民智,提振民族士氣,讓言論走向公眾,呼應文化協會「助長臺灣文化發達」之成立目標,開啟臺人爭取民主自由之新頁,立足臺灣,放眼世界!

*
穿越時空尋訪長崎泰益號的大稻埕客戶
穿越時空尋訪長崎泰益號的大稻埕客戶

發佈日期 2013年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館員 陳秋瑾 ● 圖/臺史所檔案館

「時空旅行」特展旅人-長崎華商泰益號創立於20世紀初,經商貿易網絡橫跨整個東亞地區,包含俄國海參崴、朝鮮半島、中國大陸沿海、臺灣、呂宋島、馬來半島等各地商埠,並以臺灣及東南亞的華商為主要客戶。臺灣自1895年成為日本殖民地,由於日本官方政策之導向,積極強化了日、臺之間的經貿關係,在此時空背景下,泰益號以其地利、語言文化等優勢,拓展對臺貿易。泰益號文書中,現存臺灣商號的貿易書信約有17,000多封,其中以臺北大稻埕商家所發出的書信最多,數量近萬封。20世紀初的大稻埕地區,也是臺灣本島批發商經營海陸物產、南北雜貨等進出口貿易的集散地。時至今日,漫步於大稻埕迪化街、延平北路上,昔日商號早已改頭換面,舊時店舖則成為街屋歷史建築。老建築還殘存些許時代氛圍,在少數舖屋上,仍然透露著屬於老商號的線索。循著這份線索,媒合泰益號貿易書信及相關史料的記載脈絡,引領今人穿越時空,尋訪泰益號的大稻埕客戶:莊義芳商行、郭怡美商行,以及金泰亨商行。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