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11/07 (四)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大家一起來讀報─《臺灣新民報》與《興南新聞》日刊的內容取材觀察

發佈日期 2022年7月4日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館員 李依陵

《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以及接續之《興南新聞》為系列性報紙,時間橫跨1923年4月至1944年3月。然而,1932年獲准發行日刊後的報紙,幾無留存。有鑑於此份報刊的重要性,本所近年來海內外蒐集,終於挖掘出1938至1941年《臺灣新民報》獨家典藏。報紙刊載的內容多元,囊括政經時事、地方消息與藝文新知,更是研究二戰時期的臺灣史極為珍稀的史料。

本篇嘗試解讀與觀察在1932年4月發行日刊之後,報紙外在的規格版面與用字,以及主要收錄的內容與專欄規劃。再分析隨著時間演進與大環境更迭,內容取材的特殊性與變化。期透過本文深入介紹這份屬於臺灣人的報紙,進而邀請您一同讀報回顧昔時臺灣大小事。

*
二、郭怡美商行

距離莊義芳商行不遠,有一處帶有巴洛克式風格的三層樓紅磚老建築,頗吸引行人的目光。建築立面已經整修過,而頂樓山牆上刻有「怡美」二字,訴說著老建築的過往。這裡是迪化街1段129號,日治時期為批發商「郭怡美商行」的店址,行主為大稻埕富商郭烏隆(1878-1973)。

郭烏隆生於臺北州海山郡板橋街,其父郭九為當地雜貨商,郭烏隆自14歲起,便協助父親打理生意,18歲時前往大稻埕,開設郭怡美商行,經營海產物、雜穀、麵粉、糖等批發生意,並累積豐厚的資本。根據1997年樂山文教基金會所出版的《「繁華再現大稻埕」文史資料蒐集》一書中,郭烏隆么女對父親形象的口述回憶,郭烏隆本身不會日語,但所聘請的秘書都擁有臺北帝國大學學歷。經營郭怡美商行有成的郭烏隆,曾參與許多商業組織,1920年與大稻埕眾商共同組織臺北貿易商協會,其後分別擔任該會評議員、副社長之職,也擔任其他團體,如稻江信用組合監事、龍江信用組合理事、永樂町店鋪建築利用組合監事、臺北商業會理事等職務,素為大稻埕知名商賈之一,與莊義芳商行行主莊輝玉頗有交情。1925年辜顯榮、陳培根等臺北仕紳籌劃募資復建臺北孔廟,郭、莊兩人亦響應樂捐。

泰益號文書中,存有郭怡美商行的書信約百封,通信年代自1911年至1931年。在這期間,郭烏隆除了發信詢問貨價行情、交涉買賣之外,還曾扮演穿針引線的角色,於1927年向泰益號介紹友人李錦河所開設的振和商行(圖3),促成雙方建立生意聯繫,而振和商行自1927年至1936年,均與泰益號有所往來,現存書信約70封。

圖3:1927年2月18日怡美商行致泰益號書信。
(圖像來源:長崎泰益號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