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7/09 (三)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新港文書與臺灣史上的族群互動

發佈日期 2006年2月14日
撰文/臺史所研究員 詹素娟

17世紀中葉,荷蘭傳教士教導新港社西拉雅族以羅馬字母來書寫自己的語言,即新港語。西拉雅族運用新港語拼寫自己的姓氏、記錄帳目,以及訂立契約。這些目前存留的語言文獻,稱之為新港文書,是研究早期臺灣社會珍貴稀有的資料,可了解荷蘭人對原住民的衝擊與影響、新港人怎樣逐筆失去村社的土地、新港人和漢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等。

*
結語

檔案作為私人、家族乃至機關團體活動歷程的第一手紀錄,是今人追溯過往、重構歷史的重要依憑。而藝術檔案不僅指涉藝術家個人生命和創作軌跡,也囊括了美術團體與展覽事務推動過程、以至於整體美術運動發展中所產生或接收的各式資料。隨著越來越多珍貴的藝術檔案為研究者們發掘整理與公開,臺灣美術史的展示研究取向,也逐漸從聚焦作品本身與作者生平的分析論述,擴大到納入藝術群體或事件相關文書的多元呈現。

早期畫會團體活動的相關檔案,從不同層面記錄了畫家們組織集結的自主性、與建立跨域網絡的能動性。鑑於日治時期並無完善的官方美術贊助與作品購藏機制,開發社會中各階層觀眾的協力與文化參與,為美術創作尋求資源與空間,便顯得極為重要。正是這根植於民間社會的特質,藝術家的影響力得以擴大,成為文化啟蒙與形塑主體意識的一股推進力,從而牽繫起藝術與社會更為深刻的互動,並在時空更迭的歷史長流中承先啟後,代代相傳。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