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11/07 (四)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林務局所藏日治及戰後林業檔案簡介

發佈日期 2011年9月21日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館員 李依陵

「林務局所藏日治及戰後林業檔案」是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以下簡稱本所)與林務局合作典藏的官方檔案。此批資料內容完整,時間橫跨政權交替的動盪時代,不僅是臺灣林業經營及戰後官方接管監理的第一手史料,也忠實呈現日治末期至戰後臺灣社會的現況。

*
三、陳澄波的淡水系列畫與臺陽美協

出生嘉義的陳澄波在進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就讀期間,受恩師石川欽一郎的啟蒙教導,奠定日後走向藝術創作一途。1924年陳澄波結束教職生涯遠赴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留學,並於畢業後進入同校的研究所繼續深造。1926年憑油畫作品〈嘉義街外〉入選第7屆帝國美術展覽會,成為臺灣畫家入選帝展的第一人。研究所畢業後,陳澄波選擇到上海任教,直到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眼見局勢越趨動盪,遂於翌年返回臺灣。

返臺後的1934年,陳澄波與廖繼春(1902-1976)、顏水龍、李梅樹(1902-1983)等多位藝術家共同創組臺灣最大民間繪畫團體──臺陽美術協會,並定期舉辦畫展。正是為了籌辦臺陽美協的會務與展覽,陳澄波多次北上與楊三郎(1907-1995)等人進行討論,並趁空閒時和畫友相約到近郊的淡水寫生,留下為數不少的素描稿(圖13-14)與至少十餘幅尺寸大小不等的系列油畫作品。這些作品的創作時間尤集中於1935至1936年,而這兩年的臺展陳澄波也分別以淡水風景畫作〈淡江風景〉和〈曲徑〉參展。


圖13:陳澄波,素描簿(18),1934年
檔案來源:識別號CCP_05_SB18,陳澄波畫作與文書,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圖14:陳澄波,素描簿(20),1935年
檔案來源:識別號CCP_05_SB20,陳澄波畫作與文書,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完成於1935年的〈淡水夕照〉(圖15)係畫家從高處俯瞰,描繪日落時分的淡水河岸與小鎮風貌。打破以往左聚落、右江水的構圖,位於畫面右側的紅色屋瓦層層堆砌,其中淡水長老教會高聳的尖塔清晰可見;左半邊寬廣的水面在夕陽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沿著蜿蜒水岸流向遠方的河海交會處。整體而言,畫家以富含特色的構圖與色彩對比,表現出兼容自然與人文景觀的淡水風光(圖16)。


圖15:陳澄波,〈淡水夕照〉,1935年
檔案來源:識別號CCP_01_03021_OCT1_35,陳澄波畫作與文書,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圖16:淡水
檔案來源:識別號T020301_01_1507,
費邁克集藏,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繪於1936年的〈岡(淡江中學)〉(圖17)為當年入選第10屆臺展的作品之一,表現坐落在淡水砲臺埔上的淡水中學(今私立淡江中學)與農村田園景致。淡水中學最早乃由基督長老教會創立,而後在日本同化政策的推行下,於1936年被官方接收。畫面構圖以蜿蜒的田圃與斜行的田間小徑層層相疊而成,矗立於正上方中央位置的建築即為淡江中學校舍。全畫筆觸線條饒富韻律感,三兩點景人物與停佇於田埂上啄食的白鷺鷥,亦為畫面增添明朗活潑的氣息。

 

圖17:陳澄波,〈岡〉,1936年
檔案來源:識別號CCP_01_03025_OCT1_08,
陳澄波畫作與文書,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同年《臺灣新民報》上刊登了一篇關於陳澄波的訪問,將他對於淡水風景的觀察作了一個總結:「 陳澄波氏每年慣例必到淡水,今年也花數月時間在此寫生作畫、研究淡水風景,因此對淡水風景自然累積不少理解與研究。......據他表示,淡水風景,重點在許多因年代久遠而古味十足的建築物。又,這裡的風景,應該選擇雨後,或陰天的一日,或濕度高的時候描寫,因為濕潤的屋頂與壁面所呈現的色澤、樹木的青綠等,使淡水風景更加美麗。

1941年,西洋畫家陳澄波、李梅樹、楊三郎與東洋畫家林玉山、陳敬輝、郭雪湖齊聚在淡水,完成一幅以觀音山前水上行船為主題的寫生合畫(圖18)。臺陽美展創立時只有西畫部,1940年新增東洋畫部,納入林玉山、陳進、郭雪湖、呂鐵州、陳敬輝、村上無羅等人為會員,這件淡水風景小品或可視為臺陽美協擴充脈絡下的藝術性見證。

   
圖18:陳澄波、李梅樹、林玉山、楊佐三郎(楊三郎)、中村敬輝(陳敬輝)、郭雪湖,〈淡水寫生合畫〉,1941年
檔案來源:識別號CCP_02_02004_IWP1_10,陳澄波畫作與文書,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