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陳植棋出生於臺北汐止,自幼聰慧過人,1921年以第一名之姿畢業於南港公學校並考取臺北師範學校。然而1924年卻因捲入學潮事件被迫退學,隔年在石川欽一郎的建議以及蔣渭水等人的協助下,遠赴日本就讀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自此走上藝術之路。性格剛毅熱情又富含理想的陳植棋始終創作不懈,多樣的畫風、大膽奔放的筆法與色彩,不僅傳達出強烈個性與熱切的生命力,更反映出他對臺灣風土的深刻觀察。自1927年臺展開辦以來,陳植棋的作品連年入選,也曾兩度以〈臺灣風景〉(1928)、〈淡水風景〉(1930)獲選日本帝展殊榮,為時人譽為天才型的畫家(圖8)。 塑造出具有南國特色的臺灣風貌,是陳植棋在其風景畫創作上不斷努力追尋的目標,其中尤以描繪淡水風景的系列創作特別引人注目。目前陳植棋的傳世畫作中,存有3幅未紀年的〈淡水風景〉同名作品,是當年畫家站在其連襟位於淡水崎仔頂的樓房上,以相同的俯瞰視角、不同的筆法色調所繪而成,表現河畔小鎮上櫛比鱗次的樓房屋舍和靜臥於彼岸的觀音山景致(圖9-11)。1930年更以描繪山崗上錯綜複雜建築群的〈淡水風景〉成功入選第11回帝展(圖12)。從時間上來看,1920年代中期陳植棋創作多幅淡水風景作品,可謂開啟了後代畫家以多元角度詮釋淡水風情的先聲。同時,居高臨下眺望,以觀音山、淡水河為遠景,山坡街屋為中近景的構圖意象,將淡水特殊的山河地理景致與層疊錯落的屋舍盡收眼底,亦是往後許多畫家取景時所偏好的角度。 只可惜,這位天才青年畫家於1930年攜作赴日參加帝展的過程中,不幸罹患肋膜炎而倒下,隔年不敵病魔,以26歲的青春年華溘然離世。深具領袖氣質的陳植棋自1926年起相繼領導創立七星畫壇與赤島社、臺灣繪畫研究所等本土美術團體,引領後輩畫家努力學習,故他的逝世對當時的臺灣美術界而言著實為一無可彌補的損失。除了恩師石川撰文追思外,曾指導其繪畫的吉村芳松亦感嘆:「 想到再也看不到陳先生筆下所常描繪的淡水風景,真是讓人深感惋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