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村宏文書,主要包含日記七冊,記述時間從1915年起至1921年止,涵蓋下村宏擔任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至1921年辭去總督府官職期間,約1,275頁。在這段期間,臺灣共經歷三名總督府治理,即安東貞美(1915-1918)、明石元二郎(1918-1919)、田健治郎(1919-1923)。透過總督府官僚親身記錄的日記,可作為研究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政務決策、推行,以及觀察當時日籍官僚人際網絡的第一手史料來源。
石井光次郎文書,主要包含日記,記事時間始於大正6年(1917)至大正9年(1920),共四年份,一年一冊,合計770頁。期間石井光次郎在臺灣總督府所擔任的職務包括秘書官、參事官等。日記記錄的內容主要與所負責的政務、同僚間及友人的往來互動有關,例如與時任民政長官下村宏等人餐敘之事即常見於日記中。本項總督府官僚的親身記錄,對於研究日治時期臺灣殖民政策、日籍官僚人際網絡而言,是非常獨特且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本全宗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局長池田幸甚的個人文書,由8件線裝成冊的文書組成,檔案時間從明治43年(1910年)起至大正13年(1924)止,內容包括七人會記錄、月曜會出席簿、工作日誌四冊、追悼會記、所持品目錄,頁數約678頁。七人會記錄,為池田與幾位總督府的中壯年官僚組成之團體,於1910至1919年間不時集會,留下對於人生思索、殖民政策、官場動態、人物品評、出外考察成果的看法。月曜會是以池田為首的定期集會團體,成員多為總督府職員及官員,於1917至1922年間定期集會,惟其內容僅姓名可供查考。工作日誌記四冊寫於1914至1923年間,可以了解池田擔任專賣局事務官及局長任內經手的相關業務,包括人事異動、預算編制、樟樹等各種調查研究、酒類等各項專賣事業、關係會社的設立與經營、業者之救濟、海南島的開發、西沙島磷礦採掘權、上海醫院之設置等問題,由此亦可見其與星一、平田末治、翁俊眀、安藤元節、林熊徵等人,以及三井物產、大澤商店、槙哲等業者,乃至臺灣銀行的來往關係。此外,池田也是總督府當局涉外事務的要角之一,曾至中國及香港等地考察數次,故而日誌透露不少對岸(華南)、雲南事務的線索,例如林季商在福州的動向、廣東政局的演變等,以及其與部分中國人士交涉之經過。1924年5月,池田返日養病,8月即在福岡病逝,同月29日臺北市三橋町葬儀堂舉辦追悼會之經過,詳載於追悼會記。
滿洲醫科大學檔案時間範圍在1929年至1945年間,主要是由學生入學志願書、學生在學證書,各學年試驗成績表、各年度學生成績表、歷屆畢業生冊、畢業學籍簿,以及休學、退學、復學登記表等所組成,計有檔案65卷冊、10,523頁影幅。日治時期,留學滿洲醫科大學(含醫學堂時期及醫學部、專門部)臺灣人約百餘人。因此,本批包含學生名簿、成績表、學籍簿等珍貴、獨特的檔案,是研究日治時期臺籍醫生養成、出身背景所需的重要史料來源。
本全宗是日治時期臺灣共產黨與共產國際(第三國際)聯繫的書信檔案,數量約近千頁,時間始於大正12年(1923)至昭和7年(1932)。其中以臺共發生黨內鬥爭的昭和5年,以及臺共覆亡的昭和6年所累積的檔案最多,而且以同時具有臺共與中共身份的翁澤生長期與共產國際聯絡的書信為主。本全檔案使用的語文以英文及俄文較多,少數為日文手稿;由內容觀之,許多英文手稿同時有俄文打字譯文,研判是共產國際駐上海遠東局人員轉譯給莫斯科中央的臺共文件。透過相關的檔案文獻,可進一步了解共產國際與臺共整個聯繫系統,以及翁澤生在其中的關鍵角色。同時,本批檔案包含臺共組織的資料、當時臺灣當地經濟與政治情勢相關調查報告,以及工會國際中央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中臺灣代表的履歷資料等,也為臺灣左翼史研究注入新的史料來源。
本全宗原為日本東京都公文書館所藏戰前東京府與清國、臺灣相關之檔案,產生時間介於明治5年間(1872)至昭和11年(1936),其中以明治年間檔案最多。東京都公文書館的設置是起源於1902年東京市史編纂工作,至1968年整合「都政史料館」與總務局文書課部分功能,始正式的機構設置。其機構任務為系統性地蒐集、保存東京都檔案與機關出版品,並對外提供檔案閱覽服務,以及編纂東京都市史。由於該館的機構任務與檔案整編策略,臺灣相關的檔案僅是其館藏的一部分,且散存於各種不同類別的檔案卷冊中。考量檔案的史料價值、數量與應用性,計畫團隊選擇徵集內容較為完整、主題明確之臺灣相關檔案,包括東京府外務掛編纂之《清國人管理錄》、東京府西多摩郡役所編纂之《明治廿七、八年戰役事務回議錄》(第八冊)、征清戰死者名簿,以及較為內容較為多樣的日治時期臺灣檔案。因此本全宗參考東京都公文書館的原編排方式及檔案內容的關聯性,分編成三個系列,即在日清國人籍牌關係書類、明治時期澎湖戰役關係書類,以及數量較少與內容多樣的臺灣關係檔案。總計本全宗共有3系列、11案卷、131單件、9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