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7/02 (三)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日治時期傳染病與衛生教育圖像資料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

大正8年(1919)夏、秋兩季,全臺爆發霍亂流行病。其中以臺北地區的疫情最為嚴重,死亡率高達80%。日本殖民政府提出諸多防護措施,如海港檢疫、隔離實施、衛生宣導、交通管制等,大正8年9月下旬(1919),臺北廳的霍亂疫情逐漸平息。本專題特別挑選大正年間臺灣的流行疾病因應措施,以及衛生教育推展情形為主題之圖像,提醒臺灣社會對流行疾病應有的防治觀念。

*
臺灣同鄉會在東京成立

鄉土訪問演奏會是由東京「臺灣同鄉會」主辦,因當時留日的臺灣學生已超過了兩千多人,在楊肇嘉等前輩的努力下,1934年6月24日在東京都內的報知新聞講堂舉行臺灣同鄉會成立大會,參與者超乎預期的踴躍,楊肇嘉回憶那是在日臺人團結最高峰的時刻。

楊肇嘉(1892-1976,臺中清水人),是日治時期推動臺灣地方自治和社會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少時留學東京,畢業返鄉任職公學校訓導,後轉任首任清水街長,1926年再赴日就讀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科,期間積極參與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畢業後,於1930年返臺領導臺灣地方自治聯盟。不僅投入政治社會運動,還大力支持和贊助藝術文化活動,楊肇嘉認為在藝術上的成就與影響力,會比政治運動的影響力更高,可藉此提升臺灣人的志氣與自信。

圖1:東京臺灣同鄉會1934年6月24日的成立大會
資料來源:〈臺灣同鄉會相關照片〉,《六然居典藏史料》,1934年,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在臺灣同鄉會的成立大會上,除了正式宣布同鄉會會則和選舉幹事等集會活動外,還安排音樂演奏和舞蹈表演,演出者都是留日學生,包括林澄沐與江文也聲樂獻唱,高慈美、林進生的鋼琴和翁榮茂小提琴等西洋樂曲表演,以及臺語歌曲合唱(由張文環翻譯與編曲的〈愛的糧草〉)、原住民高砂族的舞蹈等。在成立大會安排藝文表演活動,不僅基於同鄉會意旨促進鄉誼聯繫、互相扶助外,更顯見楊肇嘉等主事者對臺灣鄉土的關懷與多元文化的推廣。

圖2:臺灣同鄉會成立大會流程
本件同鄉會發會式流程單,可見除了成立大會外,音樂與舞蹈的藝文表演是當天重頭戲
資料來源:〈臺灣同鄉會成立文件〉,《六然居典藏史料》,1934年,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3:成立大會的餘興節目照片
左上小提琴等演奏,右上高慈美鋼琴演奏,左下江文也獨唱,右下高砂族舞蹈表演
資料來源:〈臺灣同鄉會相關照片〉,《六然居典藏史料》,1934年,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