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3/29 (五)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日治時期臺灣影像紀實
本專題以檔案館的圖像資料為主,挑選與日治時期日常生活較為相關的公共衛生、初等教育、交通運輸、產業與家族人物等五類圖像,作為展覽的主題。期望透過圖像的特性,以生動活潑、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讀者經歷日治時期(1895-1945)的臺灣社會生活。
*
日治時期傳染病與衛生教育圖像資料
日治時期傳染病與衛生教育圖像資料

大正八年(1919)夏、秋兩季,全臺爆發霍亂流行病。其中以臺北地區的疫情最為嚴重,死亡率高達80%。由於臺人固守傳統習俗,對官方檢疫措施抱持疑懼、排斥的態度,常遺棄屍體、隱匿患者且忌避隔離,以致疫情加劇、蔓延迅速,造成臺北廳共1,633人患病,1,358人死亡的慘劇。

大正年間之疫情,始於中國大陸華南一帶霍亂流行猖獗;大正八年七月八日,澎湖風櫃尾首見霍亂患者十二名。正值此時,日人古董商木津丑之助從中國福州搭乘「湖北丸」抵臺,登陸基隆港後感到身體不適。隔日,經臺北醫院診斷,疑罹患霍亂,迅即被收容於稻江醫院,並作進一步檢驗。第三天,木津氏的排泄物經顯微鏡檢驗,確定感染霍亂弧菌。然在木津丑之助就醫乃至被收容的過程中,疫情已逐漸在士林、基隆、大稻埕(今大同區)蔓延開來。

面對此一來勢洶洶的流行疾病,日本殖民政府提出以下防護措施:

  1. 海港檢疫:大正八年七月中旬,正式公告福州、汕頭為霍亂流行地區,凡由該地出發或途經該地之入港船舶,皆須在基隆海港檢疫所、打狗(高雄)臨時海港檢疫所施行檢疫。此外,並加強疫情追蹤,除了對來臺旅客調查其去向外,同時向其目的地之地方政府發出通報,以達監視追蹤目的;一旦發現病患,立即消毒船舶、隔離停泊,且對船內被隔離的船員,時時加以健康檢查。
  2. 設置檢疫委員、實施隔離:大正八年七月二十九日,在臺北廳警務課下設置檢疫委員,以目視方法,在廳內各處尋找染病患者。一旦發現患者,即將其收容於隔離病房;曾與患者或患家接觸者,則另置之於隔離所。病患如果死亡,屍體加強消毒,並強制火化;遺體需送至疫病死者專用,設於六張犁的傳染病墓地,且派檢疫委員監督家屬,將其埋葬在地下六尺深之處。
  3. 成立消毒班本部:徵用「臺灣新舞臺」(大稻埕淡水戲館)為消毒班本部;負責至霍亂患者居所進行消毒工作。
  4. 交通管制:雖經殖民政府嚴密的防疫措施控制,霍亂患者的罹病情形依然猛烈,各地陸續發生新的病例。臺北廳的疫情,在高峰期間一天最多有通報九十名患者,三四五戶患家遭「交通遮斷」(來往隔絕,即今所謂「居家隔離」)的記錄。總計設有收容病患的「隔離病舍」三十二所,觀察疑似感染而未發病之「健康者收容所」二十一處;另設有河道、街道的「遮斷」與「檢疫」站。這些場所都派駐警察負責看守,強制患者、患家等不得外出或與人來往。
  5. 衛生宣導:殖民政府為啟發臺灣民眾的衛生常識,印製有霍亂預防方法宣傳單,揭示於各處,或分送給各家戶,並舉辦各種衛生演講會,或放映電影,普及民眾衛生知識,加強預防工作。
  6. 加強檢疫、預防注射:臺北廳由於霍亂流行範圍廣闊,病患又多,廳內人員不足以應付。除了在大正八年八月中旬增加六十七名臨時巡查外,並由宜蘭、桃園、新竹、臺中、南投、嘉義、阿緱、臺南等八廳,派遣臨時支援警察官一八四名。同時,又徵召轄區內公醫及開業醫師九名,以支援檢疫事務。另一方面,殖民政府也在各廳下推行預防接種,僅臺北一廳五十五萬人口中,實際接種者即達三十萬人。

透過以上相關醫療與緊急防護措施,大正八年九月下旬,臺北廳的霍亂疫情逐漸平息,各廳來援的警察官及醫師也在九月底解隊、歸任原單位。十月一日以後,臺北市街、基隆、頂雙溪(臺北縣雙溪鄉)、金包裡(今金山、萬里一帶)等地雖有偶發患者,然病毒感染力已減弱。十一月四日,當臺北廳下金包裡支廳最後一名霍亂患者痊癒後,這波來勢洶洶的流行疾病疫情終告止息。

目前世界各地,不斷傳出禽流感的疫情,適逢本院院慶開放參觀活動,為配合該活動,本所特以大正年間臺灣的流行疾病與日本殖民政府的相應措施,以及衛生教育推展情形為題,擬藉由此展出內容,提醒臺灣社會對流行疾病應有的防治觀念。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