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4/24 (三)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林務局所藏日治及戰後林業檔案簡介
「林務局所藏日治及戰後林業檔案」是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以下簡稱本所)與林務局合作典藏的官方檔案。此批資料內容完整,時間橫跨政權交替的動盪時代,不僅是臺灣林業經營及戰後官方接管監理的第一手史料,也忠實呈現日治末期至戰後臺灣社會的現況。
*
四、 報社的靈魂─社說與短評

《臺灣新民報》的社論刊登在日刊第二版,專欄名稱為「社說」,除周一以外,每日刊登。社論被譽為報紙的靈魂,代表著一份報紙的基本立場,說明報紙對人、對事的看法與建議,也反映對國家社會的抱負與期望。社論不同於新聞,新聞是無法改變的既成事實,新聞的報導注重客觀,不容與事實有所出入。但社論是依據新聞事實發為議論,觀點與見解各有不同,因此社論具有獨立性,自然成為報紙的特色之一。

「社說」自民報時期,即是報刊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民報最穩定且長青的專欄之一。自1923年起,持續刊登至停刊前一個月即1944年2月底。在本所典藏的刊期中,二十餘年間,社論總計兩千兩百餘篇,內容呼應時事,表達訴求,議題主要以政治經濟為主,並觸及教育、殖民統治政策、社會、衛生醫療等多元面向。

在1932年臺灣新民報甫發行日刊後的第二篇社論〈自治制改革與義務教育〉中,即言明社論的意義,在於代表民意喚起輿論,以促官民之注意,特別是現下臺灣待改革與施設的問題很多,以往週刊時期,一周發刊一回,多有欲言而不能盡意之憾。藉由日刊發行,更可多發表意見,使下情能上達。該篇社論亦呼籲日本當局應擴張民權自由,及早實現地方自治與普及義務教育,表達臺灣人的訴求。(圖7) 然而,隨著進入戰時體制,社論的批判性漸弱,大多站在臺灣總督府立場發表內容,且偏重政令布達或戰況宣傳性質,如向讀者傳揚聖戰理念,宣導民衆配合國策等。

圖7 社說大多排版於日刊二版的最上方,僅有少數排版於日刊一版左上方。通常就同一議題分段論述,偶爾登載兩個主題。本篇為1932年4月18日的社說(局部內容),講述社說專欄的意義,以及臺灣推動地方自治與義務教育的迫切性。資料來源:〈臺灣新民報第413號〉,《六然居典藏史料》,LJK_09_10_0031772。

新民報亦設有針對時事的短評專欄,早期(1932與1933年間)專欄名稱為「冷語」、「爆彈」等,內容直白敢言。另有針對國際事件的評論,專欄名稱為「小評」、「小言」、「芻言」等。後期(1938年之後)的報紙,則是以固定專欄「ときの声」(中譯:吶喊)刊登短評,至1942年9月才停止。評論內容十分多元,包含中國經濟(1938/3/18)、臺灣的服裝習俗(1938/3/18)、政府的物價對策(1939/6/16)、日蘇停戰協定(1939/9/17)等。不過1941年之後,內容多為宣揚聖戰的正當性,強調日軍輝煌戰績與後方團結一心,評論性質亦漸趨薄弱。除非是重要的國內大事,才會登載少數戰況以外的評論,如嘉義中埔於1941年發生地震,隔日的專欄即刊登臺灣本島的房屋建材,多為便宜的土角厝,導致地震時容易造成嚴重傷亡。建議當局應對於建築有所規範,也應對震災復原工程或是一般住宅的改建給予補助。(圖8)

圖8 1941年12月19日「ときのこゑ」專欄,評論臺灣建築特性並不耐震,呼籲政府應限制建材或給予改建補助,主要是呼應兩日前才剛發生的嘉義中埔地震震災,同版面亦刊登震災的後續報導。該地震芮氏規模7.1,造成臺南州(約今雲林、嘉義、臺南)360人死亡,近730人受傷,住家全倒塌4481戶,半倒則有6787戶,災情相當嚴重。資料來源:〈興南新聞第3918號(1941-12-19)〉,《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T1119_03_011_0019。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