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4/04 (五)

本日不對外開放

*
西方旅者眼中的臺灣-約翰湯姆生來臺的足跡

發佈日期 2013年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館員 李品慧

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1837-1921)被視為早期重要的攝影代表人物之一。他具深度的拍攝手法,除了將旅行中所見的亞洲人物、地景、文化帶回家鄉外,這些相片也成了珍貴的歷史紀錄。雖然停留在臺灣的時間非常短暫,但是他所留下的影像和筆記對於研究1870年代的臺灣提供了相當寶貴的資料。可以互相補充與參看「時空旅行」特展旅人-沈葆楨,觀察和其同時代來臺的西方人,如何詮釋當代臺灣風情。
*
再生・數位典藏與加值

1941年總督府發布「新聞紙等揭載限制令」,《臺灣新民報》被迫更名為《興南新聞》,版次減半,內容多以戰況報導為主,幾與御用新聞無異。1944年3月,臺灣全境較有規模的6家報紙,包括《興南新聞》在內,被合併為《臺灣新報》,《臺灣新民報》實質上已歸於消滅。雖然暫時畫下休止符,惟臺人透過媒體表達思想與言論自由之批判性,已經悄然萌芽並延續至戰後。

從《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到《興南新聞》,時間橫跨1923年至1944年,計21年,自創刊起算,距今已歷百年。中研院臺史所近年來陸續挖掘1938至1941年《臺灣新民報》日刊獨家典藏,並整理1941-1944年之《興南新聞》,使臺灣民報系列報刊之典藏趨於完整。

有鑒於報刊之重要性,中研院臺史所以整合檔案典藏、內容加值創新為目標,將此唯一由臺灣人創辦的報紙彙集為〈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專題性全宗,先進行全宗編排與數位化掃描,以及後設資料著錄,並陸續滙入「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開放讀者連線查閱報刊資訊與取用數位典藏成果。

在前述基礎上,再持續推進新聞標題等內容加值工作,期望透過全面性數位典藏與內容加值,使泛黃陳舊、久藏於庫房的報紙得以重生。咸信《臺灣新民報》史料之整理開放,對於理解1920年代以來至終戰前臺灣的社會文化與民眾生活,將可提供異於《臺灣日日新報》之觀點,促發更貼近臺人思維與歷史樣貌之研究,支援臺灣史各項研究議題之深化與開展。


圖26 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 

2021年院區開放線上展覽集章活動—中研院臺史所QRCODE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