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3/28 (四)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從「隨想」姻緣到忍苦「生活」—白恐受難遺孀郭淑姿十年日記

郭淑姿(1925~2004),臺南人,白色恐怖受難者葉盛吉(1923~1950)的妻子。留有日記4本和筆記雜錄2件,記錄年代自1944年至1953年,約10年時間,收存於〈葉盛吉文書〉之中,2020年由中研院臺史所計畫團隊完成解讀,與國家人權館共同出版。日記內容記載郭淑姿自臺南第二高等女學校畢業後,參加升學考試,進而就業、結婚,未久面臨夫婿葉盛吉被逮捕、槍決,其在悲痛中竭力撫養愛子光毅之生活與心情記錄。是一部迄今罕見的政治受難者未亡人之日記。

*
內涵・時事到世界見聞

轉為日刊後的《臺灣新民報》,憑藉民族資本與帝國主義資本之日刊展開競爭,相較於週刊時期以政治經濟之啟蒙、社會問題之批判等為重心,此一階段乃本乎「新聞紙」之使命,講求正確敏速之報導,並以民族之立場積極發布代表臺民輿論之評議。版面及內容之安排,包含國內外政經要聞、島內地方新聞、社會文化、生活娛樂、文藝新知等,廣及生活各項層面。為達文化啟蒙之效,尤注意刊登社會菁英赴海外之見聞或遊記,以擴展臺灣民眾的國際觀與視野;此外,亦開闢專欄,邀請專家撰述醫學或法律常識、家庭育兒新知等,兼顧報紙之專業性、權威性及娛樂性。

以1933年之版面為例,原則上每日發行8版,其中,第4-6版為日文版,其餘則為漢文版。頭版及4版報導日本中央政界與國際新聞,第2、3、5版為臺灣島內新聞及相關評論,第6、8版為文藝欄,第7版為經濟新聞。

1934年3月起增刊夕刊4版,登載前一日的新聞,連同原有之日刊8版,共計每日發行12版。此時發行量再度成長,超過3萬份。惟好景不常,隨著國際局勢緊張及日本軍國主義抬頭,日本帝國逐漸走向戰時體制。1936年武官總督小林躋造上任,翌(1937)年總督府宣布撤廢報紙之漢文欄,全面使用日文發刊,同時強化檢閱制度,《臺灣新民報》大受掣肘,承載臺人社會「輿論」之功能漸失,經營轉趨困難。此時之報導多帶有濃厚的軍國色彩,主題除國內外政經濟新聞之外,亦包含戰況報導、地方通信、物價、災害新聞、收音機節目等。

象徵臺人民族立場之《臺灣新民報》,曾在重層的殖民體制與競爭激烈的報業市場中締造輝煌。其每篇報導和版次規劃,皆蘊含編輯群所欲傳遞予民眾之訊息,有些外顯、有些則內斂,亦有在時局下不得不妥協的折衷報導。無論如何,《臺灣新民報》作為臺人唯一自辦的報紙媒體,不僅提供臺灣知識青年傳播理想之實踐管道,亦為普羅大眾提供有別於執政者之觀點,對於臺灣社會之文化啟蒙及政治覺醒發揮不可抹滅之貢獻。


圖17 《臺灣新民報》1938年7月15日頭版新聞
《臺灣新民報》之頭版多刊載日本中央政界新聞或國際新聞,為如對中戰爭之戰況、重大國際新聞、中央政界政策與人事訊息等。本日頭條為日本內閣正式決議中止1940年的東京奧運。資料來源:〈臺灣新民報第2674號(1938-07-15)〉,《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T1119)。


圖18 1933年陳炳煌〈海外見聞錄〉連載專文
曾任臺灣新民報社上海支局長的陳炳煌(雞籠生),1933年5月起在《臺灣新民報》文藝版刊登〈海外見聞錄〉18回。陳氏幼年時期因父親經商,曾旅居安南、爪哇、婆羅洲、蘇門答臘等地,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又赴美攻讀碩士學位,具豐富之海外閱歷。此見聞錄以主題結合漫畫抒發其對海外之看法,內容多源自其個人經歷,文中常見對美中兩地異文化之比較,以及對臺灣舊慣陋習之諷諭。資料來源:〈臺灣新民報第827號(1933-06-10)〉,《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T1119)。


圖19 王添灯旅券申請紀錄與1933年〈南洋遊記〉連載
1932年11月,王添灯從基隆出發,陸續到訪香港、廣州、爪哇、新嘉坡、柔佛等地,歸途搭乘安東輪船,往香港方面航行,先入海南島、香港,再到九龍視察,最後從廈門返回基隆,歷時兩個多月之旅行,以〈南洋遊記〉為題連載於《臺灣新民報》共13回,其內容闡述異國之風俗景色、對議會制度之觀察、殖民政策之比較等,俾使讀者了解南洋地區之社會文化與近況。從遊記可知其到訪之處不少,惟旅券申請紀錄僅記載主要的到訪地爪哇。資料來源:〈臺灣新民報第804號(1933-05-18)〉,《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T1119);〈1932年10-12月外國旅券下付表〉(T1011_03_135),《臺灣總督府旅券下付及返納表》(T1011)。


圖20 1933年楊肇嘉等人赴朝鮮與日本考察相關報導
資料來源:〈臺灣新民報第942號(1933-10-04)〉,《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T1119)。


圖21 1933年楊肇嘉等人出訪朝鮮與日本考察照片紀錄
1933年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推派成員楊肇嘉、葉清耀、葉榮鐘三人組成考察團遠赴朝鮮瞭解自治制實施狀況。一行人於10月4日搭乘瑞穗丸,先到門司再轉往朝鮮,進行政治、法制、民情等面向之實地考察,其後再轉赴東京拜訪中央政界交換意見,後葉清耀、葉榮鐘先行返臺。三人出訪朝鮮之動向,於《臺灣新民報》上皆有相關報導,楊肇嘉亦留存相關影像紀錄。資料來源:〈臺灣地方自治聯盟照片〉(LJK_08_01_0060002),《六然居典藏史料》(LJK)。

圖22 1933年新民報社主辦福州與廈門視察團報導
除刊載時人海外遊記外,臺灣新民報社亦多次舉辦海外視察團。1933年9月舉辦福州廈門視察團,因免除旅券申請而大受歡迎,報名人數超過預期,遂採取抽籤制。本次視察團共計31名團員,由團長吉富保之(時任廣告部長)率領,於9月20日下午自基隆出發,21日早上抵達福州,參訪總領事館等地,24日從福州搭乘大球丸前往廈門、鼓浪嶼,參訪日本領事館、日人居留民會、淑宗花園等處。10月3日視察團返臺,完成為期近兩週之旅行,其見聞刊載於10月6日至10月12日的《臺灣新民報》。資料來源:〈臺灣新民報第927號(1933-09-18)、 第944號(1933-10-06)〉,《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T1119)。


圖23 1933年新民報社主辦福州廈門視察團
報載團員於廈門鼓浪嶼日光岩合影留念,左圖為團長吉富保之。資料來源:〈臺灣人士鑑〉(T1013_01_003_0107),《臺灣銀行所藏日治時期書刊》(T1013);〈臺灣新民報第937號(1933-09-28)〉,《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T1119)。


圖24 報社特派記者陳垗琴於廣東之駐地報導及其旅券申請紀錄
臺灣新民報特派記者陳垗琴,1939年4月以商業視察為由申請旅券前往廣東、香港,同月23日該報登載三篇其署名之廣東報導,為讀者稍來中國的消息。資料來源:〈1939年4-6月外國旅券下付表〉(T1011_03_161),《臺灣總督府旅券下付及返納表》(T1011);〈臺灣新民報第2954號(1939-04-23)〉,《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T1119)。


圖25 1939年9月新民報國語學習新聞
《臺灣新民報》夕刊4版為「國語(日語)學習新聞」,該版特色係於各篇記事之漢字旁添加假名讀音,類似今日的《國語日報》。其設定之讀者群為學齡兒童,刊載內容多與學校或兒童相關,如公學校學生的書法作品、文章創作、童謠或故事等,或以實例為範,灌輸學童應具備之品格。資料來源:〈臺灣新民報第3098號(1939-09-14)〉,《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T1119)。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