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4/25 (四)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思念與記憶的延續:葉盛吉獄中手稿與書信

白恐受難者葉盛吉(1923-1950),臺南人,曾就讀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戰後返臺轉讀臺大醫學系,在學期間加入共產黨,1949年夏畢業,進入臺大醫院第一內科實習,旋與摯友郭朝三之胞妹郭淑姿結褵。婚後未久以涉及參與匪諜組織等叛亂罪嫌被捕入獄,1950年11月29日殞命臺北市馬場町,獨留震驚哀痛的家屬,默默承受畢生難以抹滅的喪親之慟。葉盛吉自學生時期即有書寫日記、紀錄書信往來和整理資料之習慣,即使身陷暗無天日之囚籠,依然執筆不輟,書寫自敘傳、陳情書,留存每一件送物與書信往返紀錄,每週與家族親友通信,並抄錄信件底稿,其用意或為自身留存紀錄,或為爭取一線生機而努力。其身故後留下的獄中書信與手稿,經岳父郭孟揚、妻子郭淑姿整理保存,成為葉盛吉生命最後歷程之珍貴紀錄,亦為理解白色恐怖歷史之重要史料。

*
參考書目(依出版年份排序)
  1. 林惺嶽,〈臺灣美術團體及其發展〉,《1990臺灣美術年鑑》,臺北:雄獅,1989,頁513-520。
  2. 顏娟英,〈一九三O年代美術與文學運動〉,《日據時期臺灣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1993,535-547。
  3. 顏娟英,〈日治時代美術後期的分裂與結束〉,收入《何謂臺灣?近代臺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頁17-28。
  4. 林柏亭,〈日據時期臺灣的畫會活動〉,收入《何謂臺灣?近代臺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頁231-242。
  5. 黃琪惠,〈戰爭與美術——以在臺日籍畫家的表現為例〉,收入《何謂臺灣?近代臺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頁265-289。
  6. 顏娟英,《臺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臺北:雄獅,1998。
  7. 謝里法,《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 :藝術家,1998。
  8. 廖瑾媛,〈畫家鄉原古統——栴檀社〉,《藝術家》299(2000.04)頁388-400。
  9. 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2001。
  10. 廖瑾媛,〈畫家鄉原古統——栴檀社〉,《藝術家》299(2000.04)頁388-400。
  11. 張炎憲、陳傳興主編,《楊肇嘉留真集:清水六然居 》,臺北 : 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3。
  12. 楊肇嘉著,《楊肇嘉回憶錄》,臺北:三民,2004。
  13. 林振莖,《探索與發掘 : 微觀臺灣美術史》,臺北:博揚文化,2014。
  14. 房婧如總編輯,《再創嘉義畫都生命力‧2015:春萌畫會暨墨彩新象展》,嘉義:嘉義市文化局,2015。
  15. 林明賢,〈聚合‧綻放——臺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收入蔡昭儀主編,《聚合‧綻放——臺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7,頁10-43。
  16. 郭松年,《望鄉:父親郭雪湖的藝術生涯》,臺北:馬可孛羅文化,2018。
  17. 藝術家出版社編輯,《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1:日治時期美術團體(1895-1945)》,臺北:藝術家,2019。
  18. 藝術家出版社編輯,《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1:日治時期美術團體(1895-1945)》,臺北:藝術家,2019。
  19. 林曼麗等,《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2020。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