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10/19 (日)

本日不對外開放

*
從石門古戰場走入牡丹社事件

發佈日期 2013年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館員 李品慧

牡丹社事件中的石門古戰場,在戰後被屏東縣政府列為當地十大景點之一。(圖1)除了紀念碑上「澄清海宇還我河山」的文字,透露當年牡丹社人奮勇抵抗日軍攻擊的心境外,就當時臺灣的歷史氛圍有何意涵?大清帝國、臺灣、日本三者之間又產生了何種關係?何以位於臺灣最南端的牡丹社人會遭受日軍的攻擊?接下來隨著「時空旅行」特展旅人-沈葆楨的腳步,走入石門古戰場,探尋牡丹社事件發生的源由,瞭解沈葆楨來臺善後與建設的歷史背景。
*
侵略臺灣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積極向外擴展帝國勢力。1874年,即藉由1871年琉球船民受難事件出兵臺灣,自行將臺灣全島分為支那與蕃地,排除清廷在蕃地的統治權,已是侵臺的第一步。1894年,日、清兩國因朝鮮問題再起戰火。隨威海衛失陷、北洋艦隊投降,1895年3月,清、日雙方還在下關談判議和之際,日軍入侵澎湖,雙方展開為期4天攻防戰後,澎湖為日軍所據。 

臺灣全島圖
《臺灣戰事紀聞》中之臺灣全島圖
檔案來源:日本宮內廳書陵部所藏臺灣寫真,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本書記載日本因琉球船民於臺灣屏東受難事件,1874年向臺灣出兵討伐與佔領牡丹社的經過,書中的全島圖,將臺灣劃分為支那領土與蕃地兩大區域。
1894年泰昌號所立電報抄錄簿
1894年泰昌號所立電報抄錄簿
檔案來源:泰益號文書,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在泰錩號甲午年立與上海源昌四字碼電音往來簿中,「再訂中日兵警問答電式碼錄底」記錄當時兩地貿易商號關注與互通有關清、日兩國的交戰境況。
外海洋島附近激戰
外海洋島附近激戰
檔案來源:戰役浮世繪,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895年1月,日軍登陸山東半島榮城灣,隨即攻擊威海衛後背。2月,日本艦隊封鎖港外,由水雷艦潛入軍港,以水雷攻擊「定遠」等艦。乘員於海上一葉方舟內隨時面臨被炸死、燒死、溺死的危險,清、日水兵均為擊潰對方拼死一搏。
1895年澎湖島占領大勝利圖
1895年澎湖島占領大勝利圖
檔案來源:楊儒賓教授提供
此圖繪以三格畫描述日軍攻占澎湖時,首先占領漁翁島,再於馬公城以砲壘取勝,最後將擄獲清兵割去髮辮。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