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8/26 (二)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由館藏看日治臺灣醫學教育的建立與醫師的養成

發佈日期 2018年7月23日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館員 謝明如

清領時期,近代西方醫學尚未普及之際,傳統漢醫屬「中九流」之一,社會地位不高,醫生取得優勢地位,乃係日治以降,近代系統性醫學教育建立後才出現的現象。欲瞭解臺灣近百年來醫生社會地位之變遷,首先需瞭解醫師養成之經緯。究竟臺灣醫學教育制度如何奠定?其教學內容為何?現在就讓我們以珍貴的館藏,一窺日治時期醫學教育的風貌。

*
柴坑仔社關係文書
柴坑仔社關係文書

撰文● 圖/臺史所檔案館

近十餘年來,臺灣史研究漸成顯學;素有「學術雞肋」之稱的平埔研究也日趨熱絡。在個別族社的研究上,柴坑仔社(今彰化市境)的研究,累積成果極少;本所近日購藏的「柴坑仔社相關文書」,時間從乾隆四年到明治四十四年(1739-1911),共114件;內容多樣,不僅包含大量的土地關係資料,也有豐富的社會生活資料。因此,以此為基礎,足以討論柴坑仔社在交力林、大肚溪下游一帶的擴散、遷徙史,以及土地經營、埔漢關係變遷等議題。

 

*

圖:杜賣契,年代為乾隆二十年,即西元1755年。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