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4/21 (一)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從石門古戰場走入牡丹社事件

發佈日期 2013年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館員 李品慧

牡丹社事件中的石門古戰場,在戰後被屏東縣政府列為當地十大景點之一。(圖1)除了紀念碑上「澄清海宇還我河山」的文字,透露當年牡丹社人奮勇抵抗日軍攻擊的心境外,就當時臺灣的歷史氛圍有何意涵?大清帝國、臺灣、日本三者之間又產生了何種關係?何以位於臺灣最南端的牡丹社人會遭受日軍的攻擊?接下來隨著「時空旅行」特展旅人-沈葆楨的腳步,走入石門古戰場,探尋牡丹社事件發生的源由,瞭解沈葆楨來臺善後與建設的歷史背景。
*
二、乾元藥行

有別於林復振商行由同一家族經營傳承的沿革歷史,乾元藥行百年來歷經數位經營者,而創立之年代,或曰1875年,或曰1896年,坊間說法莫衷一是。本文根據昭和4年(1929)1月21日臺灣日日新報第10329號第8版,有關「乾元藥行三十年開業記念披露」的報導內容,以1896年為該行創立之年代。據報載,乾元藥行曾於1929年1月19日設宴蓬萊閣,舉辦「開業三十周年紀念披露會」,席間經營者陳茂通致辭:

「…顧敝店之沿革,故張清河氏,自明治二十九年(1896)創業以來,至昭和元年(1926),已三十周年。…最初前代表故張氏在職二十年,不才繼任十三年,加之自少就職,實有三十三年之久…」。

乾元藥行創始人為張清河,其1917年過世後,由股東陳茂通繼任經營。陳茂通因熱心公益,捐款賑災或資助社會事業的義舉屢見報導,且曾經擔任臺北本島人藥業組合長、藥郊聯合會會長,為大稻埕聞人之一。

自1917年到1936年,陳茂通執掌乾元藥行將近20年,與長崎泰益號有生意往來,曾向泰益號直接訂購中藥材,或向中國藥材商訂購貨品後,委託泰益號在日本內地報關納稅,再轉口運送到臺灣。1928年乾元藥行向香港協元順訂購13件藥材,便委請泰益號辦理完稅與轉運事宜,並特別囑咐泰益號,日後代辦香港、上海貨物轉口時,若有延緩,需先以書信通知,以免乾元藥行「望眼將穿」。另外,就乾元藥行信封上所印製的廣告宣傳,可見其販售的藥品包含:元丹、平安散、何首烏七寶丹、小兒肥兒丸、ブルトーゼ等項目。(圖3)其中ブルトーゼ是一種補血強健的營養劑,而平安散則專治霍亂時疫,昭和7年(1932)7月24日臺灣日日新報第11599號第4版曾報導乾元藥行寄贈平安散一千包,給當時發生流行疫病的廈門地區。

圖3:1928年8月1日乾元藥行致泰益號書信及信封
(圖像來源:長崎泰益號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陳茂通病逝於1936年8月,此後乾元藥行歷經股東朱樹勳、陳福等不同的經營者,直到1960年陳金清富接手管理後,由其家族後人延續經營迄今。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