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9/02 (二)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由館藏看日治臺灣醫學教育的建立與醫師的養成

發佈日期 2018年7月23日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館員 謝明如

清領時期,近代西方醫學尚未普及之際,傳統漢醫屬「中九流」之一,社會地位不高,醫生取得優勢地位,乃係日治以降,近代系統性醫學教育建立後才出現的現象。欲瞭解臺灣近百年來醫生社會地位之變遷,首先需瞭解醫師養成之經緯。究竟臺灣醫學教育制度如何奠定?其教學內容為何?現在就讓我們以珍貴的館藏,一窺日治時期醫學教育的風貌。

*
四、大清帝國統治下的臺灣

清廷對臺灣的管理,始終是處於防備而非治理的狀態。在清帝國的統治下,臺灣沒有一個統籌全島事務的中央管理單位,而是被規劃在福建省底下的行政單位。在官員的任用上,是自中國指派官員來臺,這些被指派的官員,任期平均約2年半,對於理解臺灣的整體狀況十分有限,若要統籌治理全島事務更是難上加難。

日方在前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的協助下,得以了解清廷對臺灣「生番」治理的態度,在動員到臺灣進行偵查後,隨即展開行動。李仙得曾在1867年時處理美國商船羅發號船員被原住民族殺害一事,非常清楚清廷在治理臺灣「生番」活動的區域上有所侷限,因此建議日本採用西方國家外交談判的手段,以取代中國在亞洲的地位並防禦西方。此外,日本自明治維新後,政府為了安撫日本國內出征韓國未果的不滿情緒和替200多萬失意的藩兵找尋出路,藉由琉球漂民事件的發生,促使征韓的計畫轉向進軍臺灣。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