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11/20 (四)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百年發聲.三十而立—設所30年紀念特展

發佈日期 2023年10月20日
撰文 / 臺史所檔案館

2023年適逢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創設三十週年,亦是《臺灣民報》創刊百週年,兩者的設立皆是臺灣人自覺、進而發聲,以及凝聚共識的重要歷程。本展覽以「百年發聲」、「三十而立」兩個主題,精選典藏的日記、報紙、舊籍、手稿與照片,回顧百年前的1920年代,臺灣人如何透過發行報刊將思想和言論推及公眾,為追尋改變的信念埋下種子。進而透過臺史所之成立與發展,探索戰後臺灣從戒嚴之桎梏走向尊重多元,以及臺灣史從學術邊陲發展為嶄新史學領域之歷程。

*
四、大清帝國統治下的臺灣

清廷對臺灣的管理,始終是處於防備而非治理的狀態。在清帝國的統治下,臺灣沒有一個統籌全島事務的中央管理單位,而是被規劃在福建省底下的行政單位。在官員的任用上,是自中國指派官員來臺,這些被指派的官員,任期平均約2年半,對於理解臺灣的整體狀況十分有限,若要統籌治理全島事務更是難上加難。

日方在前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的協助下,得以了解清廷對臺灣「生番」治理的態度,在動員到臺灣進行偵查後,隨即展開行動。李仙得曾在1867年時處理美國商船羅發號船員被原住民族殺害一事,非常清楚清廷在治理臺灣「生番」活動的區域上有所侷限,因此建議日本採用西方國家外交談判的手段,以取代中國在亞洲的地位並防禦西方。此外,日本自明治維新後,政府為了安撫日本國內出征韓國未果的不滿情緒和替200多萬失意的藩兵找尋出路,藉由琉球漂民事件的發生,促使征韓的計畫轉向進軍臺灣。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