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5/09 (四)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移交臺灣土地銀行經營檔案簡介
「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移交臺灣土地銀行經營檔案」是國立臺灣博物館與中央研究院臺史所、近史所共同合作,於2009年至2010年間進行的數位典藏計畫,為臺灣拓殖株式會社(以下簡稱臺拓)管理經營社有地、事業地之際產生的相關檔案。而「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移交臺灣土地銀行經營檔案」(以下簡稱本檔案),除經營政策文件之外,其中以土地運營所產生的關係文書尤為豐富,提供更多元的史料來源。為研究日治時期臺灣土地山林開發、殖民政策執行、與民間的經濟互動、戰時產業拓展、以及戰後臺拓土地接收等議題的第一手史料。
*
相關館藏與延伸閱讀
一、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1. 新民會章程日刊新聞社統合要綱協定書,《六然居典藏史料》(LJK)。
  2. 義捐音樂會紀念寫真帳,《高慈美文書》(3GCM)。
  3. 臺灣民報第3卷第9號(1925-03-21)臺灣新民報第413號(1932-04-19)臺灣新民報第3395號(1940-07-10),《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T1119)。
  4. 1925年黃旺成日記,《黃旺成與黃繼圖文書》(T0765)。
  5. 新生報吳金鍊等企圖變更新生報為民主報日文版案,《二二八及白色恐怖相關史料》(T0653)。
  6. 基隆日發書信,《長崎泰益號文書》(T1001)。
  7. 大正4年臺灣南部匪徒討伐警察隊記念,《吉岡喜三郎文書》(T0747)。
  8. 伊能嘉矩臺灣調查手稿,《楊雲萍文書》(YP)。
  9. 日本の寄生蟲と其病害,《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圖書館藏書》(T1006)。
二、參考資料
  1. 吳叡人,〈成為一個人:從連溫卿與史明的本土左翼傳統看文協百年遺澤〉,收於許雪姬主編,《世界.啟蒙.在地: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紀念(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23,頁7-36。
  2. 李佩蓁,〈制度變遷與商業利益─以中英商人在臺灣樟腦貿易的行動為中心(1850-1870)〉,《新史學》30:1(2019.03),頁1-53。
  3. 林玉茹、劉序楓編,《鹿港郊商許志湖家與大陸的貿易文書(1895-1897)》,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6。
  4. 林玉茹,〈由私口到小口:晚清臺灣地域性港口對外貿易的開放〉,收於林玉茹主編,《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頁135-168。
  5. 林玉茹、詹素娟、陳志豪主編,《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
  6. 林正慧,〈日治時期六堆人的東南亞經驗─以旅券為中心的探討〉,出自「日本帝國與殖民地:人流與跨境(四)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20年10月22日至23日主辦。
  7. 施添福,〈紅線與藍線─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9期(1991.06),頁46-50。
  8. 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
  9. 施添福,〈從「客家」到客家(二):粵東「Hakka.客家」稱謂的出現、蛻變與傳播〉,《全球客家研究》2期(2014.05),頁1-114。
  10. 洪麗完,〈檔案利用與平埔研究:以日治時期之戶籍舊簿為中心〉,《臺灣文獻》50:1(1999.3),頁17-74。
  11. 洪麗完主編,《回顧與展望: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簡介》,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4。
  12. 洪麗完,〈從清代「社」之多重性質看平埔社群關係發展:以臺灣中部為例〉,《臺灣史研究》12:1(2005.6),頁1-41。
  13. 翁佳音,《大臺北古地圖考釋》,板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
  14. 翁佳音,〈地方會議‧贌社與王田─臺灣近代初期史研究筆記(一)〉,《臺灣文獻》51:3(2000.09),頁263-282。
  15. 許雪姬,〈方杰人教授對臺灣史研究的貢獻〉,收於方豪,《臺灣早期史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
  16. 許雪姬等編纂,《水竹居主人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1。
  17. 許雪姬,《日治時期在「滿洲」的台灣人》,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2。
  18. 許雪姬,〈楊雲萍教授與臺灣史研究〉,《臺大歷史學報》39(2007.06),頁1-75。
  19. 許雪姬,〈林獻堂《環球遊記》與顏國年《最近歐美旅行記》的比較〉,《臺灣文獻》62:4(2011.12),頁161-219。
  20. 許雪姬主編,《臺灣重建協會與二二八事件文書》,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7。
  21. 許雪姬,〈清代臺灣科舉制度的實施、弊端與特色〉,《師大台灣史學報》第13期(2020.12),頁1-101。
  22. 許雪姬,〈清代科舉硃卷的研究─以臺灣的會試、鄉試硃卷為例〉,2021年4月27日演講。
  23. 康培德,〈親王旗與藤杖─殖民統治與土著挪用〉,《臺灣史研究》13:2(2006.12),頁33-55。
  24. 陳姃湲,〈日治初期澎湖遊廓的建立與殖民地邊緣的行政運作( 1896-1913)〉,收於陳姃湲主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底層社會:臺灣與朝鮮》,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8,頁177-215。
  25. 陳宗仁,《Selden Map 與東西洋唐人:地理知識與世界景象的探索(1500-1620)》,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22。
  26. 陳偉智,《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14。
  27. 陳偉智,《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增訂版)》,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
  28. 陳培豐,《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臺北:衛城出版,2020。
  29. 黃富三,〈林朝棟與清季臺灣樟腦業之復興〉,《臺灣史研究》23:2(2016.06),頁1-64。
  30. 曾文亮,〈全新的「舊慣」:總督府法院對臺灣人家族習慣的改造(1898-1943)〉,《臺灣史研究》17:1(2010.03),頁125-174。
  31. 曾品滄,〈辦桌─清代臺灣的宴會與漢人社會〉,《新史學》21:4(2010.12),頁1-55。
  32. 曾品滄,〈塭與塘:清代臺灣養殖漁業發展的比較分析〉,《臺灣史研究》19:4(2012),頁1-47。
  33. 曾品滄,〈日治時期臺灣菜譜的演進與東亞食文化的跨境流動〉《臺灣史研究》25:3(2018.09),頁43-82。
  34. 葉盛吉著,許雪姬、王麗蕉主編,《葉盛吉日記(五)1944.7-12》,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家人權博物館,2018。
  35. 詹素娟,〈贌社、地域與平埔社群的成立〉,《臺大文史哲學報》59(2003),頁117-142。
  36. 詹素娟,〈臺灣平埔族的身分認定與變遷(1895-1960)──以戶口制度與國勢調查的「種族」分類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2:2(2005.12),頁121-166。
  37. 臺灣史田野研究室,《臺灣平埔族文獻資料選集—竹塹社(上)(下)》,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室,1993。
  38. 劉士永主編,《陳何女士助產學筆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財團法人大眾教育基金會,2016。
  39. 謝國興總策畫、林天人編撰,《皇輿搜覽: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明清輿圖》,臺北: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3。
  40. 謝國興,《西港仔刈香:一個傳統王醮的數位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7。
  41. 鍾淑敏等訪問、吳美慧等記錄,《曹永和院士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0。
  42. 鍾淑敏,《日治時期在南洋的臺灣人》,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20。
  43. 鍾淑敏,〈日治時期前往南洋的澎湖人〉,收於張美惠總編輯,《澎湖學第二十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澎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22,頁57-71。
  44. 鍾淑敏,《警察吉岡喜三郎日記選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22。
  45. 顧雅文,〈日治時期臺灣瘧疾防遏政策-「對人法」?「對蚊法」?〉,《臺灣史研究》11:2(2004.12),頁185–222。
  46. 顧雅文等,〈水利秩序的形成與崩解:十八至二十世紀初期瑠公圳之變遷〉,收於黃富三主編,《海、河與臺灣聚落變遷:比較觀點》,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頁145-228。
  47. 顧雅文、王麗蕉等,〈大溪梅鶴山莊林家文書及其史料價值〉,《桃園文獻》11(2021.03),頁93-102。
  48. 顧雅文主編、王麗蕉等著,《石門水庫歷史檔案中的人與事》,桃園: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2023。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