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4/26 (五)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被觀看的容顏:「日本宮內廳書陵部所藏臺灣寫真」中的原住民族
日本宮內廳是1949年以來掌理天皇、皇室及皇宮事務之政府機構,其轄下單位書陵部,負責管理皇室典籍、文書及陵寢。書陵部收藏的皇室典籍中,包括皇族世代相傳的紀錄與書畫蒐藏、皇室制度史料,以及明治時期以降為編纂皇族實錄而蒐藏的資料。

典藏中與臺灣相關的資料,係為皇室成員到臺活動記錄、官員進獻的臺灣地方視察等未正式刊行、深藏皇宮中的日治時期臺灣圖像資料,整體形成時間介於日本領臺初期至大正年間(1897-1925),為日本統治臺灣初期的珍貴紀錄。
*
南洋.帝國擴張的足跡

二戰時期,日本以大東亞共榮圈之名,1940年起逐步入侵法屬印度支那、英屬北婆羅洲、荷屬東印度、菲律賓等地,隨著帝國勢力的擴張,因現地調查、戰地報導等目的,許多旅人前往南洋。

「南洋」所指的地理範圍,大約是今日東南亞一帶。明清時期開始,南洋成為漢人移民的新天地,華人在南洋發展出綿密的通商網絡,形成一大經濟勢力。進入19世紀,英、法、荷蘭、美國等勢力.將南洋納入殖民範圍,控制緬甸、越南、馬來半島、新加坡、印尼與菲律賓等地。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積極推動南進政策,入侵南支南洋地區,並高揭大東亞共榮圈的旗幟,主張在日本帶領下「從歐美列強統治中解放亞洲」,建立「共存共榮的新秩序」之政治聯合體,實質上成爲日本擴張帝國主義的依據。1940年9月日本為切斷法屬印度支那的援蔣路線,入侵越南。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2年日軍陸續占領英屬北婆羅洲、荷屬印度支那、菲律賓等地,南洋各地的調查和視察作業隨之啟動。

《臺灣新民報》系列報刊的南洋地區旅行書寫,即以上述時代背景,發布總計11部的遊記,連載約40篇,包括張棟蘭至緬甸擔任翻譯員的觀察、記者前田雄三與竹內清在法屬印度支那的報導,以及多篇戰地記者與經濟調查團隨帝國擴張足跡,深入爪哇島、婆羅洲、蘇拉威西島等地,視察各地軍政施行和建設情形。本篇聚焦於緬甸與越南的旅行書寫。

一、1943年張棟蘭緬甸見聞

1940年11月張棟蘭前往南洋擔任通譯,時任新竹中學校的英語教師,因應國策而被徵召,同一批遠赴南洋的通譯,只有他一人為臺籍。張棟蘭先抵達馬來西亞吉隆坡,直到1942年5月才被派往緬甸,同船的還有澳大利亞的戰俘與一營的日軍,任務是建造鐵路。張棟蘭負責英語翻譯,以及學習緬甸語,以便教導日軍,還要為緬甸人開設日語學校。歷經一年半的翻譯工作,1943年終於被遣回臺灣。其見聞記錄自1943年5月6日起連載於《興南新聞》,共計3篇。

張棟蘭(1900-1979),新竹湖口人,大湖口公學校、臺灣公立臺中中學校畢業後,赴日就讀早稻田大學文學部英文科。1928年在新竹中學校擔任英文科教師,為新竹中學校創校以來第一位臺籍教師。二次大戰期間,被徵調至南洋地區擔任英語通譯,戰爭接近尾期時返回台灣,繼續在新竹中學校任教。戰後曾先後擔任臺灣大學兼任英語教授、新竹初級中學校長、新竹縣文獻會委員等職。


圖48 1943年《興南新聞》刊載張棟蘭旅行書寫
資料來源:〈興南新聞第4417號(1943-05-06)〉(T1119_03_028_0006),《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
張棟蘭個人照片,為其於1941年受日軍徵召赴南洋擔任翻譯官時穿著制服留影,
引自張維卿、張維廉合著,《張棟蘭的傳奇人生》(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2021年),頁50。


圖49 1942年緬甸地圖
緬甸地理位置南鄰馬來西亞,東與泰國與中國雲南接壤,西與印度相鄰,幅員相當遼闊。
張棟蘭記述的地點為位於緬甸南邊的第一大城市仰光(Rangoon)的風貌。
資料來源:〈ビルマ地圖一〉(T0868_01_07005_1141),《臺灣銀行所藏日治時期文書》

二、佛教之都

張棟蘭對緬甸印象最深刻的是佛教興盛與佛塔林立。緬甸和泰國同為佛教聖地,前往仰光途中,山頭白塔坐落,初始以為是燈塔,後來才意會到是佛塔。從熱鬧的街上與人煙罕至之處,皆是佛塔。其中位於中部的蒲甘塔林(圖50),大大小小的佛塔數量達到百萬以上,甚具規模。在仰光的佛塔中,最有名的為市區北側的仰光大金塔(圖51),張棟蘭雇了馬車前往,半小時後抵達香火絡繹不絕的金塔。脫鞋燈塔參拜,先拾級而上、穿過百階,再越過長廊,頂上的天井雕刻繪畫,兩側則是販賣佛像與書籍的小店舖,約數十間。階梯走到底,大金塔燦然立於眼前。周圍還有幾十個小金塔在旁,中庭如淺草觀音寺一般,有許多鴿子,也有販售鴿子飼料,孩子們帶著豆子前來餵食。


圖50 緬甸蒲甘佛塔建築
資料來源:伊東忠太,《東洋建築の研究・下》,東京市:龍吟社,1943年,頁40。
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B1378_00_02)。


圖51 仰光大金寺大門
資料來源:臺灣南方協會編,《南方讀本》,東京市:三省堂,1941年。
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A0192_00_00)。

三、臥佛與女人

張棟蘭提到在他鄉如果遇到和故鄉類似的風物,會特別感到懷念。比如說士兵們覺得緬甸女人的圓臉型(圖53)和日本女人相似,特別容易親近。張棟蘭稍微學了些緬甸語,發現語法順序和日語相同,對此感到非常驚訝,也特別有興趣。然而就佛像來說,一般是習慣佛端坐在蓮花上的姿態,但是緬甸的佛多為臥佛。(圖52)


圖52 日治時期緬甸仰光大佛風景寫真
資料來源:〈緬甸の風景と其一大佛像〉(T0670P0103_09_0007),《日治時期寫真帖》(5JCP)。


圖53 緬甸女子
資料來源:長谷川傳次郎攝影,〈ビルマの歌姬〉,《新亞細亞》第2卷3月號(1940年)。
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C0011_19400301_0006_0008_001612)。

四、僧侶與烏鴉

張棟蘭提到緬甸除了佛塔之多,另外兩大特色就是僧侶和烏鴉。仰光的僧侶就有兩萬名以上,這裡的男孩滿七歲後,父母多會將孩子送到寺院修業至少七日。僧侶學校(緬甸語ポンヂチョンponchichon),類似日本的寺子屋,即江戶時代讓平民百姓接受教育的設施。僧侶學校是由僧侶擔任教師,後來則主要擔負貧民的兒童教育。屋裡並沒有桌椅,孩子在地板上讀書寫字,寺小屋教育被認為有助於緬甸官話之普及。張棟蘭曾看過當地的高僧講道,不過聽講的僧侶卻躺臥著,經詢問才知道這樣的姿勢是對長者之禮。學校的建築外觀是紅白相間的鮮豔色彩及三角形的多層塔,其數量如佛塔般的非常多,很容易受到外國人關注。


圖54 緬甸僧侶與修業兒童
資料來源:佐藤弘編,《南方共榮圈の全貌》,東京市:旺文社,1942年,頁401。
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A0183_00_00)。


圖55 緬甸仰光街景
資料來源:臺灣南方協會編,《南方讀本》,東京市:三省堂,1941年。
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A0192_00_00)。

五、1940至1941年的佛印旅行書寫

《臺灣新民報》系列報刊中關於法屬印度支那的旅行書寫,總計有兩部,分別是記者前田雄三於1940年4月往佛印(法屬印度支那),以及新民報編輯委員竹內清於1941年8月的記述。日軍於1940年9月正式進駐佛印,藉由兩篇遊記可觀察日軍進駐前後,旅人對於越南的觀察。

前田與竹內在佛印的旅行路線大抵是相同的,皆從佛印首都河內展開旅程,再赴南部的西貢(今胡志明市),兩地間距離1600公里,搭乘火車移動,中途停留順化王城。前田的記述詳細,包括當地氛圍、人文風土、歷史民情等。反之,竹內的記述看似未完成,記述較為簡略,多著墨於搭機移動的細節,以及遊人的心情抒發。


圖56 1940-1941年前田雄三與竹內生佛印紀聞
左圖為前田雄三的旅行記事首篇刊登於《臺灣新民報》1940年8月3日,共計3篇。
竹內的遊記則刊載於《興南新聞》1941年8月31日,共計2篇。
資料來源:〈臺灣新民報第3419號(1940-08-03)〉(T1119_02_104_0003),《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
〈興南新聞第3808號(1941-08-30)〉(T1119_03_007_0030),《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


圖57 1940年代佛領印度支那略圖
佛領印度支那略圖橘色標示處為旅行目的地,包括北部港灣海防、首都河內、
中部的王城所在地順化、南部大城西貢,以及最大的華人聚集地堤岸。
資料來源:〈佛領印度支那寫真集〉(T1006_10_06_068),《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圖書館藏書》。

六、日軍進駐截斷援蔣路線

1940年當前田雄三決定要從香港前往佛印之時,法國正忙於歐洲戰事,無暇顧及南洋。日本正和中國激戰當中,英美等國經由香港、蘇聯、緬甸,以及佛印,運送軍火等物資援助中國蔣介石。其中,通過佛印的路線,是最重要的一條,物資由越南北部的海防市,經滇越鐵路被運送到中國雲南。雖然日軍多次進行轟炸,但鐵路仍然暢通。最終日本於1940年9月攻佔河內,封鎖對中國的支援。

前田記述從香港出發赴越南時,正值日本強硬要求法國總督禁止援蔣路線,並派遣監視團前往佛印。首先抵達援蔣路線據點港口海防,海防並非完善的港口,碼頭的貨物區,堆滿了要運往重慶的各式物資。這些物資以美國製的福特汽車運往附近的工廠拆裝,後透過滇越鐵路運至昆明再重新組裝,再經由廣西運往中國內陸。


圖58 從海防港遠眺紡織工廠
從海防港遠眺的景象,可見海防港口的規模似乎不大。來往船隻非巨型貨輪。
資料來源:〈佛印研究〉(T1013_10_008_0047),《臺灣銀行所藏日治時期書刊》,
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原件典藏。

圖59 1940年日本派駐法屬印度支那監視團本部前的安南士兵
資料來源:《新亞細亞》第2卷9月號(1940年)。
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C0011_19400901_0004_0006_002225)。

七、北部之都–河內

西元11世紀起,河內即為越南北部的政經和文化中心,是越南歷史上的古都,市區歷史文物豐富,名勝古蹟遍布。前田雄三認為河內是非常漂亮的城市,路寬廣街上有路樹花園,綻放各式花卉,也設有大學、博物館、劇場等。總督官邸如城堡般廣大,由越南士兵排班站哨。市區商店的女子看似是混血兒或法國人,可能與法國獎勵法國人和越南人通婚,以及法國士兵和越南女人同居有關,導致混血兒相當多,也成為社會問題。

此外,河內非常的溼熱,火柴和菸草很快就潮了。才四月就像是夏天,家家戶戶都關著門窗,以防熱氣湧入。天花板上則有大型電風扇不斷運轉著。公務機關和一般公司行號,上午九點到十一點半上班,用完午餐後全體午睡,下午三點到六點繼續工作,下午六點到八點則是餐前時間,晚餐則是從晚上八點開始。九點之後,電影、舞廳、居酒屋開啟了熱鬧的夜生活。前田提到河內的電影院雖然很小,但是坐在藤椅上邊抽菸,邊看電影也甚是悠閒,舞廳和居酒屋為庶民風格,人與人之間無距離,喝了酒可以放鬆跳舞,相當愉快。


圖60 佛領印度支那總督府
資料來源:〈越南西貢建築景觀(二)〉(T020304_03_0018),《費邁克集藏》(3MHF)。


圖61 1940年代河內路樹花園
資料來源:《南方》第3卷第8號(1941年8月)。
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C0038_19410815_0001_0003_034111)。


圖62 河內佛蘭西街
資料來源:伊東忠太,《東洋建築の研究・下》,東京市:龍吟社,1943年,頁84。
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B1378_00_02)。


圖63 1940年代河內安南人市街
資料來源:臺灣南方協會編,《南方讀本》,東京市:三省堂,1941年。
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A0192_00_00)。

八、南部之城–西貢

前田結束河內的旅程後前往西貢,買了二等的臥鋪列車,一間房間有四個床位,同一房間內的另外三名乘客為女性,和不認識的女性同房讓前田感到不是很習慣。雖然說是急行車,但是到西貢還是花了兩天兩夜,車子越往南走,氣溫越來越高。因此車窗全開,電風扇全日運轉,如果還耐不住熱,就前往餐車廂喝個冷飲。 火車穿過椰子與橡膠樹林,終於在第三日中午左右抵達西貢,從亞熱帶進入熱帶,西貢的陽光刺眼。

在車站檢查護照後,前田進入旅館欲泡澡,房間卻只能夠沖澡,覺得很不舒爽。當天淋浴了四次,電風扇開著才入睡。到了食堂,彷彿來到海水浴場,男男女女都穿著短袖短褲,或是色彩鮮艷的上衣,洋溢著南國氣氛。西貢的主要大街則是歐風景緻,街道整齊劃一,但是西貢主要美的就只有這條大街,河內則是全市市容皆美麗整齊。


圖64 西貢街景
資料來源:〈西貢 Angle du Boulevard Bonnard et de la Rue Catinat〉(T020303_04_0029),
《費邁克集藏》(3MHF),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65 西貢林蔭大道
資料來源:〈西貢 Perspective du Boulevard Charner face à la Rivière de Saïgon〉(T020303_04_0030),《費邁克集藏》(3MHF),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66 西貢カチナ通
資料來源:〈佛領印度支那寫真集〉(T1006_10_06_068),《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圖書館藏書》。
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九、華人市街–堤岸

在西貢期間,前田前往鄰近的堤岸,這個城市距離西貢約莫人力車十五分鐘左右車程,是當地的華僑聚集之地。在越南的華僑有六十萬人,其中有五十萬人集中在堤岸。當地華僑主要經營米的買賣,前田見到西貢大運河來來往往的米船,深刻感受到中國人強烈的發展力。堤岸的市容是中國街景,完全看不見歐風建築。因當時正值日本侵略中國,前田在街頭攝影的時候,中國人聚集而來,高聲爆粗口,面露敵意,甚至往前田的腳下吐口水。

圖67 堤岸的米船貿易
資料來源:〈佛印研究〉(T1013_10_008_0047),《臺灣銀行所藏日治時期書刊》(T1013)。
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原件典藏。


圖68  1940年代堤岸運河
資料來源:〈佛領印度支那寫真集〉(T1006_10_06_068),《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圖書館藏書》。
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69 1940年代堤岸運河上的米船
資料來源:〈佛領印度支那寫真集〉(T1006_10_06_068),《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圖書館藏書》。
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70  1940年代堤岸精米廠
資料來源:〈佛領印度支那寫真集〉(T1006_10_06_068),《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圖書館藏書》。
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71 堤岸 (Cholon) 中國城
資料來源:〈佛領印度支那寫真集〉(T1006_10_06_068),《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圖書館藏書》。
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72 1940年代堤岸米船
資料來源:臺灣南方協會編,《南方讀本》,東京市:三省堂,1941年,圖版無頁碼,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A0192_00_00)。

十、越南王都–順化

前田從西貢返回河內的途中,也順遊了安南城的首都順化, 海防、河內與西貢是歐化的城市,順化則是純越南人的城市。前田觀察出了王城範圍,街道上盡是黃色的土造屋舍,街上幾乎沒有甚麼人煙,很安靜,來往在順化河的船隻也很少,市街氛圍令人感到安靜舒服,但也覺得這個城市毫無活力。進入夜晚,順化河也有歌妓小船,和中國的畫船相似。 往郊外移動,則是以前的舊王城, 這裡的皇宮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甚大,有明顯的明朝色彩。聽到歌妓吟唱哀傷的安南曲調,前田不禁嘆道「可憐安南人的歷史悲哀呀!」

前田略述越南的安南王(保大帝) 在法國接受教育,是二十五歲的青年,喜好運動時常駕馬奔馳,皇后則是超級大美人,現年二十三歲,越南富豪的女兒,典型的越南美人。 安南王保大帝配有陸軍約兩百名兵員,與其說是保衛王城,倒不如說是應門的接待者,安南王僅空有王城,毫無任何權利和權威,只是佛印總督的魁儡。

前田最後提及順化王城附近,常有土人出沒以獸皮交換食物。據說這些土人大概十人為一群,長頭髮且裸著上身,遠看像女人,近看是彪悍的男子。且聽說這些土人會將其亡故親人的屍骨食去,具食人的風俗。


圖73 越南保大帝與皇后阮有氏蘭
資料來源:〈佛印研究〉(T1013_10_008_0047),《臺灣銀行所藏日治時期書刊》

圖74 順化王宮
資料來源:〈佛領印度支那寫真集〉(T1006_10_06_068),《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圖書館藏書》。
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75 1940年代法屬印度支那山地原住民男子
資料來源:臺灣南方協會編,《南方讀本》,東京市:三省堂,1941年。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A0192_00_00)。
十一、親日情感

結束順化的行程,前田再度回到有東洋小巴黎之稱的河內,不但有好吃的法國料理與好酒,還有年輕的女孩們。前田感嘆越南青年日日過著無為懶惰的生活,跳著輕快的華爾滋,日復一日,等待著日本將法國驅逐出去,越南人的命運才能扭轉。前田對於越南人深具好感,就像是日本人的弟弟一般,絲毫沒有霸氣和鬥爭之心,也許是因為長時間被法國統治,已經失去任何野心,只圖現況安穩和享樂。同時也觀察到越南人極端崇拜日本人,親日可說是一種流行了,任何在越南旅行的日本人應該都能理解,從列車上、飯店的服務人員、賣店的老闆等,總是會詢問日本的事情。

前田認為越南人對於日本不只是尊敬,甚至是看作救世般的盲從。在越南的日本人只有250人左右,也因為法國當局的禁止,不允許日本相關研究與書籍,因此對於越南人來說,應該是不具備任何日本相關的知識。但有關於日本和中國開戰,陸續佔領北京、上海、南京、漢口、廣東,甚至將要進入廣西的戰況,越南人卻都知悉。前田認為越南人親日的原因,除了因日本戰勝而產生英雄崇拜情結。另一方面,越南人厭惡中國,因為就長遠的歷史來看,總是受到中國壓迫, 在經濟與商業利益,又被華僑把持,也長期在法國人的愚民政策支配與壓榨。對於越南人來說,眼前的新勢力是一個能將強國攻下的日本,也是能改變越南現狀的唯一國家。另一方面,日本是文化之國,同是東洋民族, 總比起被思想構造完全不同的歐洲民族統治好多了吧。

如前田所言,相隔一個多月,1940年9月日軍開始進駐法屬印度支那,隔年7月進駐西貢,法屬印度支那實際上已在日軍的掌控下,納粹政權所扶植的法國維琪政府已無實權了。隔年竹內清前往佛印時,日軍已經進駐佛印。他提及實際來到佛印當地,才覺得和原先理解的相去甚遠。雖然日本佔領佛印,對於建設大東亞共榮圈來是一大進展,但也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日本應該更為警惕,勒緊褲帶更加集中精神。


圖76 1940年代河內民眾與日本士兵
資料來源:〈佛領印度支那寫真集〉(T1006_10_06_068),《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圖書館藏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