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4/19 (五)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日治時期臺灣影像紀實
本專題以檔案館的圖像資料為主,挑選與日治時期日常生活較為相關的公共衛生、初等教育、交通運輸、產業與家族人物等五類圖像,作為展覽的主題。期望透過圖像的特性,以生動活潑、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讀者經歷日治時期(1895-1945)的臺灣社會生活。
*
美歐.女性戰時見聞記

1939年德軍入侵波蘭,開啟了二戰的歐洲戰場。1940年日本與義大利、德國,三國正式締結為軸心國。1941年底珍珠港遇襲事件後,太平洋戰爭爆發,軸心國和以中美英蘇為首的同盟國,雙方展開膠著戰事,戰爭進入白熱化。旅人踏入歐美境內,感受到濃厚的戰時氛圍,仇視與友好只在一線之間。

《臺灣新民報》刊載了四篇赴歐美的紀錄,包括1937年底女性主義者山田わか赴美親善交流、武田富男前往洛杉磯的影視業觀察、畫家有島生馬的夏威夷紀行,以及1939年女性教育家吉岡彌生赴動盪歐洲的紀錄,記載了在歐美濃厚的戰時氛圍下的衝突矛盾。本篇聚焦於兩位女性在戰時前往歐美的見聞記。


一、1937年山田わか美國紀聞

山田わか在1937年10月,作為親善使節,以及日本女性代表,赴美國訪問。主要停留西岸加州的舊金山、洛杉磯,並前往華盛頓。訪問交流四個多月,於1938年的3月返國後,撰寫〈米國に行脚して〉,刊登於1938年3月19日《臺灣新民報》,共計2回,記述其美國交流所感。

山田わか(音譯山田和香,1879-1957)是日本的女性運動家、社會思想家。1897年曾被販賣到美國,後脫困至舊金山長老教會擔任翻譯。1903年與社會學家山田嘉吉結婚並返回日本,受瑞典的女性主義者Ellen Key(1849-1926)影響,開始爭取婦女權利,提倡國家應保護和提升女性作為妻子和母親的角色。曾倡導推動母子保護法、1934年成立母性保護同盟。二戰結束後,開設學校協助賣春婦擺脫生活困境。


圖33 山田わか美國紀聞
資料來源:〈臺灣新民報第2557號(1938-03-19)〉(T1119_02_075_0019),《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

二、排日的社會氛圍

山田在1937年11月10日抵達舊金山,當時正值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開啟侵華戰爭,中國華北相繼淪陷。中國向美國進行外交求援,如胡適以非官方身分赴美演說。在各方宣傳下,美國當地華僑社會,排日情緒高漲,各地發起抵制日貨活動。山田亦記述才剛抵達美國就遇到排斥日貨與拒絕登陸的遊行,她認為這些排日行動,都是從經濟面出發,由厭惡日本的猶太人財團為後盾,中國政府和華僑趁機策劃排日,反日情緒並非一般美國人的想法。 隨著日本侵略中國愈烈,1938年2月駐美大使王正廷亦拜會美國總統羅斯福尋求協助,美國表示因國會中立空氣濃厚,具體行動尚待時機成熟,但已暗示銀行不可借款日本,並研議沒收日民在美資產。


圖34 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樂隊入城照片
資料來源:〈支那事變 南京入城‧先頭に海軍々樂隊〉(T020304_01_0004),《費邁克集藏》(3MHF)


圖35 1938年駐美大使王正廷電告美方對於支援抗戰的回覆
本件為駐美大使王正廷電告美方對中國求援問題的回覆。
美國表示因國會的中立氛圍濃厚,只能待時機成熟再行動。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案支援教學網。


圖36 1938年舊金山華僑在世界日報報館外閱讀廣東陷落的消息
資料來源:Library of Congress, https://www.loc.gov/item/2017770739/.


圖37 1942年舊金山日人經營商店被迫結束營業大拍賣
1942年舊金山日裔商店無法經營,閉門前大拍賣的場景。
當時美方公布第9066號行政命令,遣送日裔美國人入集中營管理,強制遷出原居住地。
資料來源:Library of Congress, https://www.loc.gov/item/2021650555/.


圖38 1942年二戰期間舊金山街頭張貼的反日標語
資料來源:Library of Congress, https://www.loc.gov/item/2021650555

三、在華盛頓會見美國第一夫人

山田此行重要任務為拜會美國總統夫人Anna Eleanor Roosevelt。因美國總統夫人和中國的第一夫人蔣宋美齡有相當好的交情,也影響了大眾的想法。因此首要的任務希望和美國總統夫人會面,也要盡可能和在美的日本人見面。12月5日,山田以婦女雜誌的記者身分採訪總統夫人,其身分地位非常崇高,在社會慈善事業、婦女界具有很高的影響力,山田表示自己也必須拿出專業以對。雙方並沒有正面提到關於同年七月才爆發的盧溝橋事變(日方稱支那事變),而是圍繞於母職問題交流。


圖39  1937年山田わか(中立者)於美國華盛頓會見第一夫人時留影
資料來源:Library of Congress, https://www.loc.gov/item/2016872741/.


圖40 華盛頓的地標-美國國會大廈
資料來源:〈米國旅行案內〉(T1006_10_06_064),《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圖書館藏書》。
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四、 帝國擴張正當性的宣傳

山田在局勢不穩的四個月間,參與各地的集會與接受招待,包括美西各地與夏威夷,盡可能地和在美國的日本人談話交流,深刻感受到日本僑民的愛國之心。山田認為有些日本移民對日本感情深刻,也經驗過日俄戰爭,雖然知道日本戰爭的立場是正確的,但也沒辦法說明解釋。而不懂日本也不會說日文的第二代日本人,面對美國人詢問為什麼日本人要發動戰爭,更是無法說明清楚。

所以此行的目的,山田期望透過女性的角度,說明日本帝國擴張的立場,盼透過這次機會,讓在美的日本人或第二代都能充分理解。 山田表示大抵來說美國的知識份子多能理解日本的立場,但一般大眾受中國遊行與演說的宣傳煽動,相當排斥日本。山田認為這是因為中國想盡各種辦法,用非常惡毒的宣傳手法,醜化日本。日本人是不需要利用那樣低劣的宣傳,而是要用文化與優雅的方式,將日本的狀況傳達給美國。

另一方面,山田也觀察到對於在美國的日本第二代來說,受限於移民法,而沒有辦法成為美國人,因而感到卑微與痛苦。面對這些問題,山田舉例男人和女人雖然大部分的條件是不平等的,但是當年輕和聰明的女人和男性相比,不一定會輸。同樣道理,因為臉孔和皮膚顏色的差異,日本人是不可能完全等同於美國人,與其一味地比較,應該要先成為一個優秀的日本人,尊崇日本精神,家族制度,孝親敬祖,發揮日本人的美德並活出尊嚴,只要有信念就不會卑屈的活著,也就不會被蔑視。


圖41 中國募款海報(1937年8月上海戰火中的幼童)
資料來源:Library of Congress, https://www.loc.gov/item/2010632057/

 
五、 1939年吉岡彌生的歐洲訪察

吉岡彌生(1871-1959)是日本的教育家、醫生,1900創立東京女醫學校(今東京女子醫科大學)的創始人,致力於培養女醫,推動醫學教育和研究。臺灣第一位現代醫學訓練的女醫師蔡阿信,即為該校畢業校友。二戰期間,吉岡曾任國策委員會首位女性委員、愛國婦人會評議員、大日本聯合女子青年團團長、大日本婦人會顧問等重要職務,指導青年與婦女後方動員協助戰爭。

1939年7月,歐戰爆發前夕,吉岡受邀赴歐洲訪問,其旅行見聞自1939年11月刊登於臺灣新民報,共連載了兩篇,記述其在德軍即將入侵波蘭前夕歐洲當地的氛圍。


圖42 吉岡彌生歐美旅行見聞
資料來源:〈臺灣新民報第3156號(1939-11-12)〉(T1119_02_095_0012),《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


圖43 愛國婦人會祈求武運昌隆
本件為二戰期間愛國婦人會祈求武運昌隆的照片。
愛國婦人會是1901年在日本東京創立的婦人團體,其成員多為上流階層的女性,主要是從事社會事業,
後來隨著戰爭爆發改擔負後方婦人奉公的任務。1942年2月後被合併為大日本婦人會。吉岡長年擔任顧問指導。資料來源:富安龍雄編,《四十周年記念寫真帖》,東京市:愛國婦人會,1942年,頁27。
 
六、戰火點燃.行程中斷

1939年7月吉岡彌生赴德國,主要受到納粹婦人會的邀請。抵達當時並沒有感受到戰爭即將爆發,會見了納粹女子青年團以及納粹婦人團的領導者Gertrud Emma Scholtz-Klink(格特魯德),受到熱烈歡迎。

此行原定參加每年9月舉辦的納粹紐倫堡黨代表大會,再赴比利時出席世界家庭教育會議,後前往英法。很可惜的是,計畫因為戰爭行程被迫中止。1939年8月吉岡先前往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旅行(今北歐瑞典、挪威),又到波蘭的格但斯克(Gdańsk)旅行,此時已深刻感受到格但斯克變得相當納粹化,儼然要被德國佔領的樣態。最讓吉岡驚訝的是,當8月下旬重返柏林時,傳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訂的消息,國際情勢如此遽變,吉岡覺得難以接受。然而,在德國政府的極端言論控制下,一般大眾完全不曉得國際情勢的變化。此事件對於日本將產生甚麼影響,在新聞報導中無法見到。吉岡僅能從日本的大使館和少數媒體人員,得知相關訊息。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開啟了歐洲戰火。


圖44 1939年8月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訂
德國和蘇聯外交部長在1939年8月23日於莫斯科簽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蘇聯共產黨總書記史達林見證條約簽署。
資料來源: Von Ribbentrop Collection. (ARC Identifier: 540196),
National Archives & Records Administration(美國國家檔案館, NARA).


圖45 臺灣新民報號外1939年9月德軍入侵波蘭
1939年9月2日臺灣新民報以號外的形式,發布德國開啟戰端轟炸波蘭的訊息。
資料來源:〈臺灣新民報第3086號(1939-09-02)〉(T1119_02_093_0002),《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

 
七、噤聲與狂熱氛圍

因德國入侵波蘭,吉岡原訂參加的會議與行程,皆被迫取消。8月下旬吉岡已被緊急通知立即前往漢堡搭船返國。吉岡認為日本人在德國為中立國民,只要能留在德國的一日,應盡可能完成德日婦女交流。隨著戰事越來越激烈,在9月22日的暗夜中,吉岡終於出發,為避開戰線先繞到冰島再前往紐約,經過11天的航程才抵達紐約,最後再轉往橫濱,同船有許多被遣返的日本人,只有吉岡一位女性。

在吉岡的記述中,提及德國的言論統治非常極端,一般大眾完全不曉得國際情勢的變化。在經濟上,也展開非常極端的糧食控制,不允許囤貨與違反任何統制政策。從一片麵包、奶油、一個砂糖、香皂等,皆實行嚴格管制,沒有票券是無法兌換的。但是德國人順從於如此嚴格的統治,選擇不看不聽不問,對希特勒全然信賴。德國婦女也因為開戰而被徵用,依照個人能力動員,分別從事打字、洗衣、機械操作、裁縫、料理、看護、醫師等。吉岡如實記錄了戰爭爆發前後,當地的社會氛圍與日本人處境。世界局勢也如其所憂心般,走向一發不可收拾的交戰局面。


圖46 納粹婦人會托育協力
資料來源:〈新獨逸國家大系 第四卷〉(T1006_01_02_047),《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圖書館藏書》


圖47 德意志少女同盟
資料來源:〈新獨逸國家大系 第四卷〉(T1006_01_02_047),《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圖書館藏書》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