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10/23 (三)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在地方聽見世界-臺灣青年音樂家的鄉土巡演

發佈日期 2024年8月20日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館員 李依陵

九十年前的此時,1934年8月,一群臺灣年輕音樂家展開了臺灣史上首場西洋音樂巡迴演奏會,「鄉土訪問大演奏會」在南島炎熱的夏日,從臺北醫專講堂熱鬧啟程,表演行程相當緊湊,一路向南,巡演新竹、臺中、彰化、嘉義、臺南等地公會堂,至高雄青年會館終場演出。在緊湊表演日程,為臺灣各地民眾獻上優美的琴韻樂音,引起相當大的迴響。

本文聚焦在這臺灣史上首場「鄉土訪問演奏會」,僅僅一個多月快速成團,表演的曲目主要是西洋樂曲。在南島炎炎夏日,這場盛大音樂饗宴熱鬧展開,由北至南,巡演7場,讓各地聽眾一飽耳福、大開眼界,拉近臺灣民眾與西洋音樂的距離,開啟臺灣音樂多元迸發和榮登奧運殿堂,臺灣舞曲在世界發光。

*
交通運輸

臺灣島有三分之二以上面積為山地,平原與盆地分布零散,南北、東西的交通往來,受到地形與河流的阻礙。為克服自然環境的限制,各種的運輸形式、交通設施因應而生,如人力運輸(圖10)、原住民族架設的便橋(圖11)、農村中常見的牛車等。

臺灣的鐵路建設,始於劉銘傳擔任臺灣巡撫時期,但僅完成基隆——臺北段(1890)、臺北——新竹段(1893)的鐵路。西部縱貫鐵路(基隆——高雄)的興築,要到明治四十一年(1908)方才完成。

臺灣總督府的鐵路興建政策,與運輸殖民地資源有絕對關係,如阿里山森林鐵路即為了砍伐及載運林木之用(圖12)、臺灣製糖株式會社以火車運輸甘蔗,以及拓殖事業自行鋪設鐵路運行手押臺車(圖13)載人、載貨等。昭和十三年(1938),環島鐵路大致形成,加上各種產業鐵路、輕便鐵路,使鐵道密如蛛網遍佈全島(圖14)。

橋樑也是日治時期交通建設中的一環,其型式因地形不同而各異,並融入周圍景觀而成為獨特地標,例如今已列為國家二級古蹟的下淡水溪輕便鐵橋(圖 15)。

圖像 說明
圖10:以竹筏載轎渡河
【所藏編號 B0115_00_00_0461_a02】
圖11:原住民族架設的便橋(地點不詳)
【所藏編號A0115_00_00_0084_a01】
圖12:糞箕湖車站(阿里山鐵道)
【所藏編號C0032_19150415_007_a02】
圖13:臺車(攝影者桑木政彥)
【所藏編號T020302_04_1521】
圖14:1938年的臺灣鐵道線路圖
【所藏編號B0160_00_00_0049_a01】
圖15:下淡水溪(今高屏溪)輕便鐵橋
【所藏編號A0166_00_00_0078】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