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10/24 (五)

本日不對外開放

*
從「隨想」姻緣到忍苦「生活」—白恐受難遺孀郭淑姿十年日記

發佈日期 2021年3月2日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主任王麗蕉、館員謝明如

郭淑姿(1925~2004),臺南人,白色恐怖受難者葉盛吉(1923~1950)的妻子。留有日記4本和筆記雜錄2件,記錄年代自1944年至1953年,約10年時間,收存於〈葉盛吉文書〉之中,2020年由中研院臺史所計畫團隊完成解讀,與國家人權館共同出版。日記內容記載郭淑姿自臺南第二高等女學校畢業後,參加升學考試,進而就業、結婚,未久面臨夫婿葉盛吉被逮捕、槍決,其在悲痛中竭力撫養愛子光毅之生活與心情記錄。是一部迄今罕見的政治受難者未亡人之日記。

*
交通運輸

臺灣島有三分之二以上面積為山地,平原與盆地分布零散,南北、東西的交通往來,受到地形與河流的阻礙。為克服自然環境的限制,各種的運輸形式、交通設施因應而生,如人力運輸(圖10)、原住民族架設的便橋(圖11)、農村中常見的牛車等。

臺灣的鐵路建設,始於劉銘傳擔任臺灣巡撫時期,但僅完成基隆——臺北段(1890)、臺北——新竹段(1893)的鐵路。西部縱貫鐵路(基隆——高雄)的興築,要到明治四十一年(1908)方才完成。

臺灣總督府的鐵路興建政策,與運輸殖民地資源有絕對關係,如阿里山森林鐵路即為了砍伐及載運林木之用(圖12)、臺灣製糖株式會社以火車運輸甘蔗,以及拓殖事業自行鋪設鐵路運行手押臺車(圖13)載人、載貨等。昭和十三年(1938),環島鐵路大致形成,加上各種產業鐵路、輕便鐵路,使鐵道密如蛛網遍佈全島(圖14)。

橋樑也是日治時期交通建設中的一環,其型式因地形不同而各異,並融入周圍景觀而成為獨特地標,例如今已列為國家二級古蹟的下淡水溪輕便鐵橋(圖 15)。

圖像 說明
圖10:以竹筏載轎渡河
【所藏編號 B0115_00_00_0461_a02】
圖11:原住民族架設的便橋(地點不詳)
【所藏編號A0115_00_00_0084_a01】
圖12:糞箕湖車站(阿里山鐵道)
【所藏編號C0032_19150415_007_a02】
圖13:臺車(攝影者桑木政彥)
【所藏編號T020302_04_1521】
圖14:1938年的臺灣鐵道線路圖
【所藏編號B0160_00_00_0049_a01】
圖15:下淡水溪(今高屏溪)輕便鐵橋
【所藏編號A0166_00_00_0078】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