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10/23 (三)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西方旅者眼中的臺灣-約翰湯姆生來臺的足跡

發佈日期 2013年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館員 李品慧

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1837-1921)被視為早期重要的攝影代表人物之一。他具深度的拍攝手法,除了將旅行中所見的亞洲人物、地景、文化帶回家鄉外,這些相片也成了珍貴的歷史紀錄。雖然停留在臺灣的時間非常短暫,但是他所留下的影像和筆記對於研究1870年代的臺灣提供了相當寶貴的資料。可以互相補充與參看「時空旅行」特展旅人-沈葆楨,觀察和其同時代來臺的西方人,如何詮釋當代臺灣風情。
*
辦報・擴大覺醒的聲音

媒體作為社會公器,具有形塑思想輿論、建構文化價值之力量。日治初期,總督府主導〈臺灣新聞紙條例〉之立法,嚴格管控新聞媒體,以發行許可制、事前檢閱制度、保證金制度等有別於日本國內之作法,箝制島內媒體業之發展,使報業限縮於少數「御用新聞」,臺灣人只能從官方干預下的有限視角管窺世界。1920年新民會成立,有鑑於文字力量的重要性,決議創刊《臺灣青年》,每月發行一次,由蔡培火擔任編輯兼發行人,林呈祿、彭華英、吳三連、蔡式穀、劉明朝、陳炘等東京留學生參與編輯,為臺人創辦現代性刊物之發端。內容由呼籲臺灣青年奮起,至解說地方自治、介紹世界殖民地情勢等,主張「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不少青年深受啟蒙,在海外留學生與島內知識青年間引發風潮,對於促進台灣新文化運動之開展影響深遠。

1921年10月,「臺灣文化協會」正式成立,政治社會運動之舞台漸由日本轉移至臺灣島內,為呼應內外時事與社會需求,並擴大刊物之影響力,1923年4月,《臺灣青年》編輯群乃另外創刊以白話漢文編輯之《臺灣民報》,欲以「平易的漢文,滿載民眾的知識」,達到「啟發我島文化,振起同胞民氣,以謀臺灣幸福」之目標。其內容廣及政治、經濟、文化等面向,或傳遞海外的所見所聞,或表達心聲、抨擊時政,因執筆者多係受高等教育且具民族精神之知識青年,筆鋒犀利,論述精闢,頗受時人歡迎,被視為「三百五十萬臺人唯一的喉舌」。最初每半個月發刊一次,於東京印行,再設法移入島內銷售。1925年發刊頻率改為每周一次,同年發行量超過一萬份,僅次於《臺灣日日新報》及《臺南新報》。歷經多次爭取,1927年7月《臺灣民報》終獲總督上山滿之進同意,許可在臺發行,以「作為臺人唯一的言論機關」之姿持續在臺奮鬥。

隨著島民智識文化與民族自覺之提升,以及對新聞即時性之渴求,擴大發行日報殆為臺民有志者之共同企盼。1930年《臺灣民報》擴大組織編制,並更名為《臺灣新民報》,1932年終於獲准發行日刊,係當時日報市場中唯一由臺人資本經營者。歷經多年的申請、延宕、被拒絕,在眾人的殷切期盼下,臺灣人終於有了第一份實質意義的報紙!組織內的言論和改革星火,得以更普及地走向公眾。


圖6《臺灣民報》創刊號
報紙是自覺覺人的利器,新民會成員於1920年代初期集資募款發行《臺灣民報》,初始發刊頻率為半個月1次,1925年改為每周1次。雖知發行日刊才能傳遞最新訊息,有效製造輿論,但礙於人力物力資源尚未完備,以及當局的阻撓,日刊之夢遲遲無法實現。資料來源:〈報刊與報社文書〉(LJK_09_05_0011365),《六然居典藏史料》(LJK)。


圖7 1927年3月11日林獻堂日記
發行日刊需克服資金與人才等諸多挑戰。1927年3月林獻堂的日記記載,蔡惠如來訪,力勸他將三四萬的歐美旅費省下來,作為《臺灣民報》辦日刊之用。但林獻堂為親炙歐美異文化,並以遊記為文化啓蒙之讀本,故仍於1927年5月15日出發,378天內踏通5洲,遊歷亞非歐美16國,並於返臺後將此〈環球遊記〉刊登於《臺灣民報》連載。資料來源:林獻堂著;許雪姬等編註。灌園先生日記/1927-03-11。檢自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https://taco.ith.sinica.edu.tw/tdk/灌園先生日記/1927-03-11。(2021-09-15)


圖8 1929年《新民會文存第二輯》
1929年新民會發行《新民會文存》第二輯,載明臺人辦報之原因。張梗〈關於臺灣報紙之創設〉一文指出,臺灣目前主要的大報都是御用報紙,和臺灣人的利益相悖,臺灣需要「真正的輿論」!惟由當年總會會議紀錄可知此冊文存被臺灣總督府禁止頒布,一般民眾無緣得見。資料來源:〈關於臺灣報紙之創設、同化關稅撤廢運動的提倡〉(LJK_03_04_0120189),《六然居典藏史料》(LJK)。


圖9 1929年臺灣新民報發行日刊申請
1929年林獻堂代表新民報社向總督遞交新聞紙發行許可願,期盼正式發行日刊。林獻堂日記亦載錄日刊發行之相關記事,例如與總督府長官斡旋之經緯、同志間的意見討論等。資料來源:〈新聞紙發行許可願〉(TPH_01_04_002),《蔡培火存於紅十字會臺灣省分會文書》(TPH)。


圖10 1930年臺灣新民報社陳情發行日刊的歎願書
1930年新民報社成員聯名向臺灣總督石塚英藏陳情准許發行日刊,聯名者為新民報社的重要幹部,來自臺灣各地,包括社長林獻堂、幹部羅萬俥、林履信、楊肇嘉、林幼春、賴和、蔡培火等,皆為推動臺灣地方自治與文化啟蒙的重要人士。依歎願書內容可知,向官方陳情發行日刊已非第一次,然而事隔年餘,仍遲遲無法獲得回應,故再次陳情盼獲得許可。資料來源:〈歎願書〉(TPH_01_04_003),《蔡培火存於紅十字會臺灣省分會文書》(TPH)。


圖11 1932年臺灣新民報日刊發刊頭版
1932年1月9日,新民報社發行日刊之陳情終於獲得總督府許可,同年4月15日正式出刊。當日有連續數版來自各界之賀詞,包括內閣總理大臣犬養毅、前任總督太田政弘與現任總督南弘等。太田前總督提到,臺灣統治需民意暢達,拖宕這麼多年,是考慮會有過激的言論,但臺灣文化已進步,期待藉由報紙下情上達、促進內臺融合,故於其任內允許日刊發行。資料來源:〈臺灣新民報第0411號(1932-04-15)〉,《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T1119)。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