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3/29 (五)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穿越時空尋訪長崎泰益號的大稻埕客戶
時空旅行」特展旅人-長崎華商泰益號創立於20世紀初,經商貿易網絡橫跨整個東亞地區,包含俄國海參崴、朝鮮半島、中國大陸沿海、臺灣、呂宋島、馬來半島等各地商埠,並以臺灣及東南亞的華商為主要客戶。臺灣自1895年成為日本殖民地,由於日本官方政策之導向,積極強化了日、臺之間的經貿關係,在此時空背景下,泰益號以其地利、語言文化等優勢,拓展對臺貿易。泰益號文書中,現存臺灣商號的貿易書信約有17,000多封,其中以臺北大稻埕商家所發出的書信最多,數量近萬封。
*
踏上世界舞臺的臺灣畫家

臺灣美術的發展在進入日治時期後,受到新式學校圖畫教育課程,以及日籍教師導入新美術樣式與實物寫生觀念的影響,逐步跳脫以水墨為主的傳統書畫,汲取符合時代潮流的美術新知,邁向多元並進的階段。當時候有志於美術的青年學子們在新式教育的啟蒙後,有鑑於島內缺乏專業的美術教育機構,故除了自修研習外,部分經濟能力許可者便選擇前往日本、歐洲等地進修,特別是19世紀以降世界美術潮流匯聚中心的法國巴黎,自然成為許多臺灣洋畫家心目中嚮往朝聖的藝術天堂。然而,由於臺灣學習西洋美術的風氣開發地相對較晚,且藝術文化發展受限於殖民政府的統治政策,再加上龐大的經濟負擔等因素,當時一般的臺灣學生多只能透過師長、交流展覽會以及書報雜誌的介紹,間接地認識西方畫壇,能夠實際負笈歐洲的美術留學生人數相當地少,而這樣的現象亦可從目前留存的總督府旅券資料略知一二。

日治時期從臺灣境內渡航到國外的日人或臺灣籍民,在出境前均應依《外國旅券規則》的規定,向居住地所轄各縣廳申領「旅券」(りょけん),如同今日的護照一般,以之作為識別身分的證明文件,官方亦能藉此掌握跨越國界的人流移動。而查找1897年至1934年間由臺灣出國者向臺灣總督府及所屬各州廳申領及繳回的旅券紀錄(即「臺灣總督府旅券下付及返納表」),可發現有近90筆名錄的「旅行目的」登記為出國研究繪畫、寫生,其中當包含1920-30年代遠赴巴黎進修的4位臺灣人:陳清汾(1910-1987,1928-1931在法)、顏水龍(1903-1997,1929-1932在法)、楊三郎(1907-1995,1932-1933在法)、劉啟祥(1910-1998,1932-1935在法)。他們都已經在留學日本期間獲得扎實的基礎訓練,來到自由開放的巴黎社會後,時而獨自在美術館內臨摹大師名作、時而跟隨當地的日本畫家徜徉於豐富的藝術環境中、時而赴歐洲各地旅遊寫生,積極地拓展更具時代性的視野,並努力地在世界的舞臺上嶄露頭角。

然而,心懷夢想卻也可能無法成行。被石川欽一郎(1871-1945)譽為「鬼才」的青年洋畫家陳植棋(1906-1931)最大的願望即是前往巴黎深造,為籌得足夠的旅費,終日埋首於創作,只可惜1930年從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後不久即罹病猝逝,留下未竟的歐洲遊學夢。

而同為東京美術學校畢業的洋畫家陳澄波(1895-1947)也對巴黎懷有憧憬,只是在師長建議以及經濟、家庭羈絆的多方考量下,無緣踏上歐洲大陸。但1929年至1933年旅居中國上海的經驗,卻也讓陳澄波開發出另一片新天地;多元文化匯聚的現代化都市、綺麗的傳統江南水鄉,以及對東方文化意境的追求,共同造就其油畫創作中獨具一格的筆觸與畫風。

接下來將延續自2018年「旅行記憶II-臺灣畫家的寫生見聞」特展內容,從館藏顏水龍、劉啟祥、陳澄波3位前輩畫家的旅券申請紀錄以及各式文書檔案與畫作,追索他們於日治時期遊走海外異鄉,築夢踏實的生命軌跡。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