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7/27 (六)

本日不對外開放

*
新竹關西地區文書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

「新竹關西地區文書」共68件,年代以清道光五年(1825年)為最早,日大正12年(1923)為最晚。內容以關西地區的土地文書、人身契約為主,並包含家族鬮分書等相關資料。透過本批文書得以瞭解關西地區的發展,客家文書遣詞用字的獨特性,以及早期平埔族與漢人在土地開墾上的互動情形。此外,對了解當代婦女生活史,極具參考價值。

*
「三艋舺」:往來艋舺的商號

臺北艋舺微歷史

艋舺位於大漢溪、淡水河與新店溪交匯處,三面臨水可停泊船隻,水運條件優越,清乾隆年間,漢人入墾臺北盆地者漸多,因地理交通之便,艋舺遂成為臺北盆地的貨物集散中心。漢人入艋舺之族群以閩南人居多,其中又以泉州三邑人、安溪人、同安人佔多數,出口貨物則以米、糖、樟腦、茶葉等為主。清嘉慶以來,由於北部物產豐饒加上人口成長快速,使得臺灣的的經濟重心漸向北移,而艋舺更是行郊商舖雲集,進而成為北臺灣重要的商業中心。

艋舺龍山寺例祭
圖10:艋舺龍山寺例祭
(圖像來源:《大日本地誌‧卷十》,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

臺北艋舺微旅行

艋舺作為臺灣北部的商業貿易重心, 其行郊林立,是南北雜貨進出口的集散地。隨著泰益號陳氏父子的腳步,透過其與艋舺商行的往來貿易書信與紀錄,來一趟臺北艋舺巡禮。

「泰益號」的創始人為金門陳國樑(1840-1908)與陳世望(1869-1940)父子。1860年代,陳國樑與親戚出海習商,在日本長崎與他人合資創設「泰昌號」,以經營雜貨貿易為主。1901年,父子二人在累積足夠的經驗和資產後,乃獨資創設「泰益號」,從事海產、棉花等南北貨批發銷售,商業足跡擴及臺灣、中國、東南亞及東北亞等地,形成完整的國際貿易網絡。艋舺、大稻埕有200餘家商號與泰益號有商業往來,留下近萬封貿易書信,足見當時臺北商業蓬勃之榮景。

1905年大清駐劄長崎正理事府卞給泰益號楊篤源護照
1905年大清駐劄長崎正理事府卞給泰益號楊篤源護照
圖11:1905年大清駐劄長崎正理事府卞給泰益號楊篤源護照
(圖像來源:長崎泰益號文書)
1903年艋舺馥昌號給長崎泰益號陳國樑之信函
1903年艋舺馥昌號給長崎泰益號陳國樑之信函
1903年艋舺馥昌號給長崎泰益號陳國樑之信函
圖12:1903年艋舺馥昌號給長崎泰益號陳國樑之信函
(圖像來源:長崎泰益號文書)
1913年艋舺益發王榜商店給泰益號陳世望之信函
1913年艋舺益發王榜商店給泰益號陳世望之信函
圖13:1913年艋舺益發王榜商店給泰益號陳世望之信函
(圖像來源:長崎泰益號文書)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