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3/25 (二)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理想與犧牲-館藏中的臺灣政治與農民運動

發佈日期 2018年9月11日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館員 陳涵書、歐怡涵

1895年日本開始殖民統治臺灣,臺灣人的反抗運動由初期激烈的武裝抗日運動,至1920年初期,受各種進步思潮的影響,逐漸轉向非武裝的政治運動。上述抗日運動初期以在政府體制下爭取權益的右翼民族運動為主,而後一路演變為激進左翼的臺灣共產黨改革同盟,再至戰後初期潛伏於民間的共產地下組織活動。2010年10月,本所舉辦「向左-轉!臺灣農民組合與臺灣共產運動檔案特展」,現運用特展文案搭配相關館藏,映照出臺灣人在爭取權益與政權之際,所秉持的理想與遭遇的犧牲。

*
「三艋舺」:往來艋舺的商號

臺北艋舺微歷史

艋舺位於大漢溪、淡水河與新店溪交匯處,三面臨水可停泊船隻,水運條件優越,清乾隆年間,漢人入墾臺北盆地者漸多,因地理交通之便,艋舺遂成為臺北盆地的貨物集散中心。漢人入艋舺之族群以閩南人居多,其中又以泉州三邑人、安溪人、同安人佔多數,出口貨物則以米、糖、樟腦、茶葉等為主。清嘉慶以來,由於北部物產豐饒加上人口成長快速,使得臺灣的的經濟重心漸向北移,而艋舺更是行郊商舖雲集,進而成為北臺灣重要的商業中心。

艋舺龍山寺例祭
圖10:艋舺龍山寺例祭
(圖像來源:《大日本地誌‧卷十》,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

臺北艋舺微旅行

艋舺作為臺灣北部的商業貿易重心, 其行郊林立,是南北雜貨進出口的集散地。隨著泰益號陳氏父子的腳步,透過其與艋舺商行的往來貿易書信與紀錄,來一趟臺北艋舺巡禮。

「泰益號」的創始人為金門陳國樑(1840-1908)與陳世望(1869-1940)父子。1860年代,陳國樑與親戚出海習商,在日本長崎與他人合資創設「泰昌號」,以經營雜貨貿易為主。1901年,父子二人在累積足夠的經驗和資產後,乃獨資創設「泰益號」,從事海產、棉花等南北貨批發銷售,商業足跡擴及臺灣、中國、東南亞及東北亞等地,形成完整的國際貿易網絡。艋舺、大稻埕有200餘家商號與泰益號有商業往來,留下近萬封貿易書信,足見當時臺北商業蓬勃之榮景。

1905年大清駐劄長崎正理事府卞給泰益號楊篤源護照
1905年大清駐劄長崎正理事府卞給泰益號楊篤源護照
圖11:1905年大清駐劄長崎正理事府卞給泰益號楊篤源護照
(圖像來源:長崎泰益號文書)
1903年艋舺馥昌號給長崎泰益號陳國樑之信函
1903年艋舺馥昌號給長崎泰益號陳國樑之信函
1903年艋舺馥昌號給長崎泰益號陳國樑之信函
圖12:1903年艋舺馥昌號給長崎泰益號陳國樑之信函
(圖像來源:長崎泰益號文書)
1913年艋舺益發王榜商店給泰益號陳世望之信函
1913年艋舺益發王榜商店給泰益號陳世望之信函
圖13:1913年艋舺益發王榜商店給泰益號陳世望之信函
(圖像來源:長崎泰益號文書)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