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7/27 (六)

本日不對外開放

*
大家一起來讀報─《臺灣新民報》與《興南新聞》日刊的內容取材觀察

發佈日期 2022年7月4日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館員 李依陵

《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以及接續之《興南新聞》為系列性報紙,時間橫跨1923年4月至1944年3月。然而,1932年獲准發行日刊後的報紙,幾無留存。有鑑於此份報刊的重要性,本所近年來海內外蒐集,終於挖掘出1938至1941年《臺灣新民報》獨家典藏。報紙刊載的內容多元,囊括政經時事、地方消息與藝文新知,更是研究二戰時期的臺灣史極為珍稀的史料。

本篇嘗試解讀與觀察在1932年4月發行日刊之後,報紙外在的規格版面與用字,以及主要收錄的內容與專欄規劃。再分析隨著時間演進與大環境更迭,內容取材的特殊性與變化。期透過本文深入介紹這份屬於臺灣人的報紙,進而邀請您一同讀報回顧昔時臺灣大小事。

*
「二鹿」:在鹿港深耕的郊商

彰化鹿港微歷史

1784年,清廷開放鹿港與泉州來往通商。鹿港因地理位置相較其他城市距離中國沿岸為近,在對外貿易的蓬勃發展下,迅速躍升為繁榮的港口城市。商務的發達,使得專門經營進出口貿易的商人團體「行郊」林立,尤其是往來於鹿港與泉州之間的泉郊,最盛時有一百多家商號。然而,隨港口泥沙淤積,日治時期興建的縱貫鐵路未經過鹿港等諸多原因,致使曾經的港口繁華不再。

鹿港不見天街
鹿港不見天街
圖6:鹿港不見天街
(圖像來源:《共進會記念臺灣寫真帖》,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

彰化鹿港微旅行

鹿港為臺灣第二個正式開放的港口,雖繁華興盛不再,卻保留許多珍貴的歷 史建築。曾經的郊商林立,在商業興盛的作業下亦留下珍貴的檔案資料,現踏上許氏家族的足跡,一同巡訪彰化鹿港。

鹿港許志湖家族,原籍福建泉州,家族於清乾隆年間渡臺,至許志湖(1841-1901)始定居於鹿港牛墟頭。牛墟頭為農產品的集散地,也是「鹿港米」的重要據點,1870年代許志湖即從事米糧和進出口貿易,並經營謙和號和春盛號兩家商號。乙未割臺之際,許家人曾短暫內渡泉州避難。在1897年國籍選擇截止之前,許志湖回到臺灣繼續經商。直至日治初期,謙和號已成為鹿港六大貿易商號之一,其貿易範圍擴及臺北、福州、泉州及廈門等地。

1896年11月17日,泉州東益號給鹿港春盛號貨單和貨批
圖7:1896年11月17日,泉州東益號給鹿港春盛號貨單和貨批
(圖像來源:鹿港郊商許志湖家族文書,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1896年乙未割臺之際,泉州許經烟給鹿港母親黃井的家書
圖8:1896年乙未割臺之際,泉州許經烟給鹿港母親黃井的家書
(圖像來源:鹿港郊商許志湖家族文書,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1896年8月3日,順發號給謙和號的碼子單
圖9:1896年8月3日,順發號給謙和號的碼子單
(圖像來源:鹿港郊商許志湖家族文書,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