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4/19 (六)

本日不對外開放

*
《臺灣新民報》地方特輯—1938年鐵路臺中線復舊開通式

發佈日期 2023年12月1日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館員 李依陵、川島尚子

《臺灣新民報》相關報刊是日治時期唯一由臺灣人發行的報紙,相較於官方立場的臺灣日日新報,其報導內容代表臺灣人的聲音,含括的內容相當豐富,可開展多元面向的研究議題。其中,地方特輯為研究地方史的重要材料。

《臺灣新民報》在1938年7月14日至15日,連續兩日發行特輯號『祝臺中線復舊開通式』,總計4個全版,慶祝鐵路臺中線終於重新開通。鐵路的中斷源於1935年新竹臺中大地震,這場地震死傷者眾,震災也阻斷了南北往來的交通,影響當地社會與經濟甚鉅。本文透過典藏的報紙、日記、照片、舊籍、地圖等,重返1935年震災現場,回顧臺灣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以及災後復興的情況。

*
新增專題選粹「從石門古戰場走入牡丹社事件」,深入瞭解旅人沈葆楨來臺之因
2013-09-12 發表

本次時空旅行特展的十位旅人之一,沈葆楨(1820-1879)於1874年牡丹社事件時,被清廷指派為欽差大臣來臺交涉與備戰。經歷此事件,沈葆楨深覺應積極整頓臺灣,以澄清吏治、加強海防、開山撫「番」、收攬民心為善後之策。

牡丹社事件可謂影響清廷改變治臺方針的重要轉折,而事件中發生激戰的石門古戰場,在戰後被屏東縣政府列為當地十大景點之一。除了紀念碑上「澄清海宇還我河山」的文字,透露當年牡丹社人奮勇抵抗日軍攻擊的心境外,就當時臺灣的歷史氛圍有何意涵?大清帝國、臺灣、日本三者之間又產生了何種關係?何以位於臺灣最南端的牡丹社人會遭受日軍的攻擊?邀請您一同「從石門古戰場走入牡丹社事件」,深入了解該事件發生的源由。
此外,時空旅行特展也特別展出,當時沈葆楨派遣部屬在臺灣調查與繪製的36幅番社風俗圖與臺灣全圖1幅,藉由畫工畫筆的描繪,讓朝廷認識臺灣這塊島嶼的族群內涵與地理輪廓,以作為治理臺灣的參考資訊。歡迎蒞臨觀展指教。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