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2/02 (日)

本日不對外開放

*
百年發聲.三十而立—設所30年紀念特展

發佈日期 2023年10月20日
撰文 / 臺史所檔案館

2023年適逢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創設三十週年,亦是《臺灣民報》創刊百週年,兩者的設立皆是臺灣人自覺、進而發聲,以及凝聚共識的重要歷程。本展覽以「百年發聲」、「三十而立」兩個主題,精選典藏的日記、報紙、舊籍、手稿與照片,回顧百年前的1920年代,臺灣人如何透過發行報刊將思想和言論推及公眾,為追尋改變的信念埋下種子。進而透過臺史所之成立與發展,探索戰後臺灣從戒嚴之桎梏走向尊重多元,以及臺灣史從學術邊陲發展為嶄新史學領域之歷程。

*
地方消息大發現─獨家典藏《臺灣新聞》1938-1944年全面開放
2024-11-22 發表

《臺灣新聞》發行所位於臺中,是日治時期具代表性的報紙之一,與臺北《臺灣日日新報》、臺南《臺南新報》並稱為日治時期臺灣三大報。1901年5月以《臺中每日新聞》為刊名創刊,1903年3月起改名《中部臺灣日報》,1907年10月再度更名為《臺灣新聞》,持續發刊到1944年3月。之後配合總督府政策,與當時較具規模的5報合併成《臺灣新報》。

《臺灣新聞》在創立之始即強調與在地的連結,刊載內容除了全國性議題外,臺灣中部地方報導亦是本報的一大特色。是研究日治時期臺灣中部地方產業、人文、社會等課題的重要史料。現仍保存《臺灣新聞》的主要典藏機構,大多收存不連續月份或零星日數的報紙,且多以微卷形式開放。本館近年來於海內外蒐集,挖掘出1938至1944年相對完整典藏,彙集為〈臺灣新聞社報刊史料〉檔案全宗。相關目錄及數位影像已全面上線,歡迎連線查詢使用。

《臺灣新聞》以專欄方式刊登內容多元的地方消息,除了中部地區之外,收錄範圍遍及南部與東部。包括:臺中話題、彰化錄音、南投雜談、南屯喚聲、嘉義雜音、北屯往來、竹山寸話、屏東綠蔭、斗六一瞥、新高旋風、臺南風雲、臺東展望、東勢閑話、員林拾翠等專欄。

 

臺東展望專欄於1940年1月27日日刊第4版,報導臺東廳新興特殊作物可可(cocoa),由於是製作點心的原料,日漸擴大栽培,隸屬森永公司有50甲地,隸屬明治公司有40甲地,育種成功。但因戰爭而無法繼續自印度等國進口種苗與種子,可可栽種事業一度面臨危機。近期明治公司改由南美洲巴西進口種子2萬粒,森永公司也決定引進他國種子,本年度的可可栽種事業可望邁出一大步,前景看好。
圖1:1940年1月27日地方專欄─臺東展望
資料來源:〈臺灣新聞第13274號(1940-01-27)〉,《臺灣新聞社報刊史料》(T1139),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臺中話題為刊登頻率最高的專欄,其中1940年1月10日夕刊第2版,報導草屯信用組合長洪火煉長子洪遜欣(報紙誤植為謙),是日治時期首位年僅25歲成為法官的臺灣人。東京帝國大學在學期間通過司法考試,歷經一年半司法官實習,於舊曆年12月被任命為岡山裁判所判事(即法官)。洪遜欣(1914-1981)南投縣草屯人,臺灣法律學者。戰後任教於臺灣大學法律系,1976年任第四屆大法官。
圖2:1940年1月10日 刊登地方專欄─臺中話題
資料來源:〈臺灣新聞第13257號(1940-01-10)〉,《臺灣新聞社報刊史料》(T1139),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彰化錄音專欄於1940年7月27日夕刊第3版,報導彰化市內每日平均的生鮮豬肉消費量為20餘頭,依新頒布府令開始施行的公定價格導致生鮮豬肉進口量減少,但因媽祖遶境的舊慣盛行,市內缺少生鮮豬肉的情況嚴重。更多的地方大小事,等待讀者進一步發掘。
圖3:1940年7月27日 刊登地方專欄─彰化錄音
資料來源:〈臺灣新聞第13455號(1940-07-27)〉,《臺灣新聞社報刊史料》(T1139),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關於彰化媽祖信仰,臺灣新民報1939年4月30日第8版刊登陳澄波在第五回臺陽展展出作品〈南瑤宮〉即是以主祀媽祖的彰化南瑤宮為主題繪製(圖4)。此外再追溯1933年10月31日臺灣新民報第969號第3版,以〈彰化媽祖祭 倍呈盛況〉為題報導媽祖祭盛況(圖5)。
圖4:1939年4月30日臺灣新民報 刊登陳澄波繪製彰化南瑤宮畫作
資料來源:〈臺灣新民報第2961號(1939-04-30)〉,《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T1119),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5:1933年10月31日臺灣新民報 刊登彰化媽祖祭盛況
資料來源:〈臺灣新民報第969號(1933-10-31)〉,《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T1119),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歡迎利用「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豐富典藏進行查找與研究,亦可與「臺灣文獻全文資料庫」相互參照使用。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