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3 發表 |
《興南新聞》為1941年2月11日由《臺灣新民報》更名而來,其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23年由臺灣人創辦的《臺灣民報》,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自由平等、民族自決等思潮瀰漫世界,亟思改變的臺灣人除透過組織凝聚改革力量,亦藉發行刊物發揮影響力,讓思想言論走向公眾。1930年更名為《臺灣新民報》後,漸次擴大經營規模,1932年發行日刊,兩年後增刊夕刊,每日發行量數萬份。然而,隨著國際局勢緊張及日本軍國主義抬頭,1937年總督府宣布撤廢報紙之漢文欄,同時強化檢閱制度,報紙言論大不如前,經營亦趨困難。1941年,日本政府基於國家總動員法,施行「新聞紙等揭載制限令」,加強管制報紙的登載內容。在時局的壓力下,同年2月11日被迫更名為《興南新聞》。 受到時局國策影響,更名後的報紙已逐漸失去新民報時期,為民喉舌、啟迪新知的辦報精神,儼然已成為殖民政府的傳聲筒,原來刊載島內外新聞、時事評論及藝文專欄等多元內容,轉變以戰況報導為主。在版次部分,也因戰時新聞用紙的供給限制而漸次減少,至1941年底已從平均12版大幅縮減至6版。1944年3月中旬,不再發行夕刊,版次甚至減少至2版。除了在有限的版面,傳播戰時體制下諸般動員的消息,報社也辦理各式活動響應南進政策,包括募捐購買兵器、刊行東亞共榮圈地圖、募集南進之歌等,也於南方各地特派記者以強化通信網絡。1944年4月,在總督府統一言論的政策下,包含《興南新聞》在內,臺灣較有規模的6家報紙,被合併為《臺灣新報》。發展至此,臺人自辦之報紙實質上歸於消滅。 《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興南新聞》,為日治時期唯一由臺灣人創辦的報紙,時間橫跨1923年4月至1944年3月。然而,1932年獲准發行日刊後的報紙幾無留存。有鑑於此份報刊的重要性,本館近年來海內外蒐集,終於挖掘出1938至1941年《臺灣新民報》獨家典藏,並匯整接續之《興南新聞》,編排為〈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專題性全宗。本次開放之報刊為1941年至1944年《興南新聞》,連同前已開放的《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相關目錄及數位影像已全面上線。報紙刊載的內容多元,囊括政經時事、地方消息與藝文新知,更是研究二戰時期的臺灣史極為珍稀的史料,歡迎各界連線使用。 圖1 《興南新聞》的命名呼應當時日本的南進國策,1941年2月11日更名當日的紀念特輯,臺灣總督長谷川清「文章報國」題字,簡明扼要地定位興南新聞作為國策協力者的角色。
(〈興南新聞第3609號(1941-02-11)〉,《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T1119_03_001_0001) 圖2 《興南新聞》頭版內容多以世界各地戰況為主。1941年12月8日在日本突襲美國珍珠港後,當日夕刊即以頭條發布天皇對英美宣戰詔書的全文。
(〈興南新聞第3908號(1941-12-09)〉,《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T1119_03_011_0009) 圖3 1944年3月27日《興南新聞》發行最終號,當日頭版刊載停刊辭,為長達二十餘年的報刊事業劃下休止符。 (〈興南新聞第4742號(1944-03-27)〉,《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T1119_03_038_0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