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3/29 (五)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女性專題-檔案中的傳統臺灣女性
傳統臺灣女性,在思想上接受男性為天的貞節賢淑觀念,身體上則處處受到限制,被當成物品一般的被買賣,甚至在家中經濟困頓、八字不合等原因下,成為最先被犧牲的對象,如商品一般的被質押、買賣,或成為他人的養女、媳婦仔。而婚後的女性,除侍奉公婆外,更需一肩挑起養兒育女、家務農務等大小事務。當「媳婦熬成婆」後,若遇家中無男性尊長,更需負起管理家產、分配財產等事宜。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為使社會大眾對於早期的女性生活有更多的認識,特規劃以臺灣女性的傳統生活、走入職場、日記中的臺灣女性等面向為系列專題,深入的從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所典藏的各類型檔案介紹早期臺灣女性的各種樣貌。本篇專題將以傳統女性為主軸,帶領讀者一窺早期女性的樣貌。
*
檔案館新開放文書: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興南新聞》
2022-05-23 發表

《興南新聞》為1941年2月11日由《臺灣新民報》更名而來,其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23年由臺灣人創辦的《臺灣民報》,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自由平等、民族自決等思潮瀰漫世界,亟思改變的臺灣人除透過組織凝聚改革力量,亦藉發行刊物發揮影響力,讓思想言論走向公眾。1930年更名為《臺灣新民報》後,漸次擴大經營規模,1932年發行日刊,兩年後增刊夕刊,每日發行量數萬份。然而,隨著國際局勢緊張及日本軍國主義抬頭,1937年總督府宣布撤廢報紙之漢文欄,同時強化檢閱制度,報紙言論大不如前,經營亦趨困難。1941年,日本政府基於國家總動員法,施行「新聞紙等揭載制限令」,加強管制報紙的登載內容。在時局的壓力下,同年2月11日被迫更名為《興南新聞》。

受到時局國策影響,更名後的報紙已逐漸失去新民報時期,為民喉舌、啟迪新知的辦報精神,儼然已成為殖民政府的傳聲筒,原來刊載島內外新聞、時事評論及藝文專欄等多元內容,轉變以戰況報導為主。在版次部分,也因戰時新聞用紙的供給限制而漸次減少,至1941年底已從平均12版大幅縮減至6版。1944年3月中旬,不再發行夕刊,版次甚至減少至2版。除了在有限的版面,傳播戰時體制下諸般動員的消息,報社也辦理各式活動響應南進政策,包括募捐購買兵器、刊行東亞共榮圈地圖、募集南進之歌等,也於南方各地特派記者以強化通信網絡。1944年4月,在總督府統一言論的政策下,包含《興南新聞》在內,臺灣較有規模的6家報紙,被合併為《臺灣新報》。發展至此,臺人自辦之報紙實質上歸於消滅。

《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興南新聞》,為日治時期唯一由臺灣人創辦的報紙,時間橫跨1923年4月至1944年3月。然而,1932年獲准發行日刊後的報紙幾無留存。有鑑於此份報刊的重要性,本館近年來海內外蒐集,終於挖掘出1938至1941年《臺灣新民報》獨家典藏,並匯整接續之《興南新聞》,編排為〈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專題性全宗。本次開放之報刊為1941年至1944年《興南新聞》,連同前已開放的《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相關目錄及數位影像已全面上線。報紙刊載的內容多元,囊括政經時事、地方消息與藝文新知,更是研究二戰時期的臺灣史極為珍稀的史料,歡迎各界連線使用。

圖1 《興南新聞》的命名呼應當時日本的南進國策,1941年2月11日更名當日的紀念特輯,臺灣總督長谷川清「文章報國」題字,簡明扼要地定位興南新聞作為國策協力者的角色。
(〈興南新聞第3609號(1941-02-11)〉,《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T1119_03_001_0001)


圖2 《興南新聞》頭版內容多以世界各地戰況為主。1941年12月8日在日本突襲美國珍珠港後,當日夕刊即以頭條發布天皇對英美宣戰詔書的全文。
(〈興南新聞第3908號(1941-12-09)〉,《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T1119_03_011_0009)


圖3 1944年3月27日《興南新聞》發行最終號,當日頭版刊載停刊辭,為長達二十餘年的報刊事業劃下休止符。
(〈興南新聞第4742號(1944-03-27)〉,《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T1119_03_038_0027)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