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9/16 (一)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鹿港郊商許家貿易文書

撰文/臺史所研究員 林玉茹

本批文書是少見的關於郊商的一手史料,彌足珍貴。文書為日本領臺(1895)三年間,鹿港郊商許志湖家族所有,內容包括家人的往來書信、兩岸貨物配運貿易情形及政治社會狀況、商店經營,以及土地收租等相關文書。透過該文書,不但可釐清郊商商業經營機制,也可以瞭解當時商人的飲食生活及文字素養、當時的政經狀態,以及政權更迭時商人的適應方式。

*
震災義捐音樂會—展現人道精神的女性音樂家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館員 何幸霖 ● 圖/臺史所檔案館

四月天 花紅稻葉青 大地鳴動 傾刻厝倒平 可憐阿 身屍塞塞盈

〈震災慰問歌〉 蔡培火作

1935年4月21日凌晨,臺灣中北部發生了芮氏7.1規模的大地震,是為「屯子腳大地震」。當時新竹州下之大湖、苗栗,臺中州下之東勢、豐原、清水、梧棲等地(今新竹縣、苗栗縣及臺中市一帶)均出現重大災情,死傷約1萬5,000多人。當時《臺灣新民報》為救濟災民,遂邀請國內外的音樂家們組團,自7月3日至8月13日在臺灣各地巡演「震災義捐音樂會」,義演所得皆做為賑濟災民之用。

圖1:震災義捐音樂會的宣傳海報與傳單。(檔案來源:高慈美文書)

活動由臺灣新民報社董事蔡培火發起並擔任團長,邀請李金土(小提琴)、林澄沐(聲樂)、高約拿(口琴)等人一同演出,女性音樂家亦沒有缺席,包括林秋錦(女高音)、高慈美(鋼琴)、高錦花(鋼琴)、陳信貞(鋼琴)、蔡淑慧(小提琴)等,或表演聲樂或演奏樂器,共同努力為賑災盡一份心力。

 

圖2:1935年8月12日,震災義捐音樂團慰勞會紀念合照。第一排左起為蔡淑慧、高慈美、林秋錦、蔡培火、陳信貞、林澄沐、高約拿。其中蔡淑慧、高慈美、陳信貞及高約拿從巡演開始至結束皆參與演出,十分熱心。(檔案來源:高慈美文書)

其中,林秋錦(1909 – 2000),聲樂家,畢業於臺南長老教會女學校,後留學於日本音樂學校。日治時期兩場重要的音樂會「鄉土訪問音樂會」及「震災義捐音樂會」都曾參與,演出曲目包括貝多芬的歌劇《Leonore》選曲O wär ich schon mit dir vereint等,對推廣西洋音樂有極大的貢獻。返臺後,先後出任長榮女中音樂教師、臺灣省交響樂團合唱團團長、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臺南家專音樂科主任等職。臺灣樂壇上知名的聲樂家陳明律、劉塞雲等,皆出自其門下。

圖3:林秋錦於震災義捐音樂會上的演出,伴奏者為高錦花與高慈美。(檔案來源:高慈美文書)

高錦花(1906 – 1988),鋼琴家。出身基督教家庭,父親高篤行牧師為長老教會在臺灣最早的本地傳道師—高長的二子。就讀臺南長老教會女學校(今長榮女中)時,在滿雄才牧師娘(Mrs. Montagomery)等多位教師的影響下,開啟了她的音樂之路。1926年前往東京日本音樂學校留學,攻讀鋼琴科。畢業後時常參與臺灣各團體邀請的慈善義演,並熱中於教會傳教活動,對於南部鋼琴音樂人才的培養亦多有貢獻。

圖4:高錦花。(檔案來源:高慈美文書)

陳信貞(1910 – 1999),鋼琴教育家。於就讀淡水女學堂時,隨高哈拿姑娘(Miss Hannah Connell)和吳威廉牧師娘(Mrs. William Gauld)等學習鋼琴及聲樂。1933年成立「臺中婦女鋼琴研究社」教授鋼琴,還破例收了男學生——呂泉生與辜偉甫。曾任教於臺南長榮女中、臺中女中、臺中師範學校音樂科,畢生奉獻予推廣音樂教育,於中部地區作育英才無數。1975年時從任教30年的臺中女中退休後,仍繼續在家中教琴,並在YMCA義務教導失學青年。除教學外,對於許多慈善、文化事業的演出更是熱心參與。

圖5:1935年8月14日,陳信貞於震災義捐音樂團解散式後的留影。(檔案來源:高慈美文書)

蔡淑慧,雲林縣北港人,蔡培火長女,留日小提琴家。就讀東洋英和女學校與帝國音樂學校,師事鈴木鎮一。1935年時應父親要求,停學返臺參加「震災義捐音樂會」的巡迴義演。曾幫父親創作的〈壽辰祝歌〉譜曲。

圖6:蔡淑慧於震災義捐音樂會上演奏小提琴。(檔案來源:高慈美文書)

女性在突破傳統舊時代的禁錮後,藉由教育培養自身的專業之才,無論心靈或身體上的束縛都獲得解放的空間與機會。而這些臺灣女性音樂家,即是在專業領域中獲得理想的實踐,並更進一步將所學貢獻給社會,發揮人道精神來幫助許多需要救助的人。她們從容地在公開場合中演出,以專業的形象獲得大眾的掌聲,並展現女性走出家庭後,積極參與公領域活動的自信風采。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