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10/05 (日)

本日不對外開放

*
女性專題-檔案中的傳統臺灣女性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

傳統臺灣女性,在思想上接受男性為天的貞節賢淑觀念,身體上則處處受到限制,被當成物品一般的被買賣,甚至在家中經濟困頓、八字不合等原因下,成為最先被犧牲的對象,如商品一般的被質押、買賣,或成為他人的養女、媳婦仔。而婚後的女性,除侍奉公婆外,更需一肩挑起養兒育女、家務農務等大小事務。當「媳婦熬成婆」後,若遇家中無男性尊長,更需負起管理家產、分配財產等事宜。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為使社會大眾對於早期的女性生活有更多的認識,特規劃以臺灣女性的傳統生活、走入職場、日記中的臺灣女性等面向為系列專題,深入的從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所典藏的各類型檔案介紹早期臺灣女性的各種樣貌。本篇專題將以傳統女性為主軸,帶領讀者一窺早期女性的樣貌。

*
福爾摩沙縱橫行:跨海而來

溯及自17世紀荷西時期以來,歷經清帝國的聚落變遷及牡丹社事件,乙未戰役後的日本殖民統治,終至二戰結束,在各政權交替和重大事件之下,不同人群跨海而來所繪的地圖,串聯起臺灣歷史的發展脈絡。

一、熱蘭遮城

熱蘭遮城約1630年初,建於臺南安平。本幅〈大員熱蘭遮城與市鎮圖〉收錄於1670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出版,由歐弗特.達波(Olfert Dapper)所著的《第二、三次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出使大清帝國記》一書,描繪熱蘭遮城、七鯤鯓沙洲及臺江內海。圖中熱蘭遮城已有完整的內城和外城,城的左側為大員市鎮,城的右側小山丘上,有一小碉堡(烏特勒支堡)。而由市鎮、七鯤鯓沙洲連結至遠方陸地所包圍的海域,即為臺江內海。

時至19世紀,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在南臺灣遊歷,拍下建城多年後的遺蹟,成為現今珍貴的影像史料。

圖1 大員熱蘭遮城與市鎮圖,1670年
資料來源:《第二、三次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出使大清帝國記》(Olfert Dapper著,荷蘭阿姆斯特丹:Jacob van Meurs,1670年出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
 
圖2 熱蘭遮城遺址,1871年
資料來源:Fort Zeelandia, Formosa [Taiwan]. Photograph by John Thomson, 1871. Wellcome Collection.
 

二、清代臺灣地里圖

本圖繪於康熙年間,地方官為具體呈現臺灣的行政與軍事布防,聘請專人繪製巨幅的輿圖。圖中描繪清領初期在臺設置一府三縣(臺灣府、臺灣縣、諸羅縣及鳳山縣)的行政區劃,聚焦於臺灣府(現臺南一帶),詳細繪製各地人文地理、行政設施、軍事、汛塘與聚落等。

圖3 臺灣地里圖,1684年後,全圖尺寸280x109 cm,絹本設色
資料來源:〈臺灣地里圖〉,數位方輿網站。
 

三、日治時期臺灣新地圖

本圖收錄於1896年遠藤誠編輯的《征臺軍凱旋紀念帖》,為日本對於新領地臺灣的初步調查,列出炮臺、電信線路、縣廳與支廳設置地點,以及各地著名的物產,如米、糖、茶等。另,圖中仍劃記蕃人地域。

圖4 新領地臺灣新地圖,1896年,19.2x26.5 cm
資料來源:《征臺軍凱旋紀念帖》(遠藤誠編,東京:裳華房書店、遠藤寫真館,1896年出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
 

四、戰後臺灣鳥瞰圖

本圖於1946年發行,為臺灣旅行社為吸引來自海外的觀光客,圖中描繪臺灣各地物產與景勝、縱貫鐵路與產業鐵路等交通資訊,呈現臺灣豐富的人文與資源。部分山岳名稱延用日治時期名稱,並以英文標示主要地名、溪流。

圖5 臺灣鳥瞰圖,1946年,76.7x54.3 cm
資料來源:〈臺灣鳥瞰圖〉,《費邁克集藏》(T0203),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數位典藏。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