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5/09 (四)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從檔案看百年來臺灣女性地位之轉變
回顧歷史,臺灣傳統女性終其一生多為依附於男性之下的附屬品。從清領到戰後,隨著外在政經環境的改變,女性漸漸能由閨房、廚房、廳堂等傳統領域中釋出,走向實現自我意志的人生,在社會各個領域多元發展,並取得不亞於男性的成就。這段臺灣女性境遇蛻變的歷程,惟有透過一頁頁留存至今的文字與圖像紀錄,後人才得見其芳蹤。
本篇專題將以百年來女性地位之轉變為主軸,從傳統女性、命運轉折、展現自我三個面向,呈現臺灣女性的百年風華。
*
爭取東臺灣築港十年
一、總督田健治郎筆下的花蓮港

臺灣總督府「平定」太魯閣族,統治逐漸穩定後,才有餘力重視東部開發問題。1919年,臺灣第一位文官總督田健治郎(1855-1930)上任。隔年1920年乘船至花蓮巡視,於4月20日抵達上岸,其日記記述登陸情形,親身經歷花蓮港交通之不便,認為東部的交通開發為急切要務。

「前八時,船入花蓮港。此地雖有港名,其實屬大洋外海。在秋冬時,乘降揚卸之困難,不可名狀,定期航船往往不能投錨而空去者不鮮……直轉乘小艇向岸而進,到水際,激潮不可輒達陸,蕃人數十人裸跣投海,乘潮勢牽上船於陸岸,是本港之特色也……近年雖拓殖維勉,海陸交通之不便,マラリヤ(按:瘧疾)及恙蟲害等與蕃人跳梁,多阻害移民之來住,為之感勞力之不足。今尚不免荒寥之觀,交通之開發真為此方面緊急之要務。」



圖5:1920年4月20日田健治郎日記(第一頁)
《臺灣總督田健治郎日記》經出版共三冊,可於本所「臺灣日記知識庫」查閱全文及影像。
資料來源:1920年田健治郎日記《田健治郎文書》(T0818)1920年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6:1920年羽飾紅袍行楷七絕條幅
此為總督田健治郎所書行楷七言詩,根據款識與田健治郎日記所述,本詩當為1920月4月21日至花蓮巡視時接見原住民所寫。
資料來源:羽飾紅袍行楷七絕條幅,《楊儒賓收藏臺灣研究相關史料》(T1052),1920年,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二、建港前的花蓮港

花蓮港雖名為港,實無天然良港。在花蓮港建港以前,主要的對外聯絡出入口為南濱海岸(今太平洋公園),物資的運送仰賴每月航行基隆與高雄間的12回汽船航班。然而,南濱海岸的海域為淺灘,吃水深的大型船隻無法靠岸。因此輪船需要在離陸地尚遠的海面上拋錨,透過小船(艀船)來將物資及人運送至岸邊。而小船在等待拉上岸前,只能在海中任由海浪翻騰。

此外,由於海上沒有可以阻擋風浪的人造設施,發生暴風雨時經常通行受阻,也因波濤洶湧而無法轉乘至小船,眼睜睜看著目的地卻無法上岸。輪船入港之際,還需要許多人力協助拖引小船以及運貨接駁,花蓮港交通建設的不完善增加了貨物運輸的危險性,提升運輸成本,成為阻礙花蓮港產業發展的原因之一。



圖7:日治時期花蓮港海岸明信片
由照片可見當時海岸貨物運輸的方式,是由海灘上的苦力輪番將貨物搬運至小船,再以小船載運至停在海面上的輪船。
資料來源:花蓮港海岸(花蓮港風景の六),《費邁克集藏》(T0203),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三、力推建港的廳長江口良三郎

推動花蓮港建港的代表人物,當屬花蓮港廳長江口良三郎。江口良三郎(1869-1926),日本佐賀縣人,陸軍出身,1895年來臺,先後擔任宜蘭廳警務課長、總督府理蕃課長等職,1920年總督府為處理花蓮港廳內「未歸順蕃」的殺警事件,派任在太魯閣戰役有功的江口為花蓮港廳長。

1921至1924年間,花蓮港商工會曾多次向花蓮港廳甚至總督提出興建漁港與避難港的請願。為回應地方產業界的訴求,江口任內積極推動花蓮港的築港計畫,數次向總督府提出花蓮港築港的必要性,但總督府屢以財政經費不足等理由拒絕。同時,江口也培訓原住民的棒球隊「能高團」,透過赴日比賽等方式提升花蓮港的名氣。1922年,江口爭取到3萬經費,在米崙灣建造了一座小型防波堤,後人稱之為「江口突堤」。然而,1926年江口過世,未能完成建港目標。後來花蓮米崙(今名美崙)一帶居民建立頌德碑追念,此碑現存於花蓮港鳥踏石公園。



圖8:日治時期花蓮港江口良三郎紀念碑
資料來源:東臺灣展望,《郭双富庋藏》(T1022),1935年,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