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5/09 (四)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日治時期傳染病與衛生教育圖像資料
大正8年(1919)夏、秋兩季,全臺爆發霍亂流行病。其中以臺北地區的疫情最為嚴重,死亡率高達80%。日本殖民政府提出諸多防護措施,如海港檢疫、隔離實施、衛生宣導、交通管制等,大正8年9月下旬(1919),臺北廳的霍亂疫情逐漸平息。本專題特別挑選大正年間臺灣的流行疾病因應措施,以及衛生教育推展情形為主題之圖像,提醒臺灣社會對流行疾病應有的防治觀念。
*
日治初期花蓮的開發

19世紀初,開始有漢人由宜蘭移居至花蓮地區開墾,原先市街所在的花蓮溪河口附近因海水倒灌而淹水,導致土地潮濕,聚落便漸漸的移往北部的美崙溪兩岸。這一帶在滿潮時,可以看見黑潮由南向北流,與美崙溪的流水碰撞的景觀,因此漢人開始稱這個港口為「洄瀾港」,而閩南語的「洄瀾」與「花蓮」的音相近,在清朝時期就開始被稱為「花蓮港」。這個地名到了日治時期仍繼續被使用。日治初期,花蓮隸屬於臺東縣,至1908年改名為「花蓮港街」,1920年9月根據律令第三號「臺灣州制」施行,行政區劃上廢廳置州,成為了五州三廳之一的「花蓮港廳」。後續在1940年施行市制時改為「花蓮港市」。

一、賀田組:日本開發花蓮的先聲

日本統治臺灣初期,臺灣總督府治理重心在西部,東部則以「理蕃事業」為重,東部的開發則委由賀田組、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等私人企業進行開發。1899年日人賀田金三郎(1857-1922)成立「賀田組墾殖會社」,獲得總督府授權開墾花蓮港到臺東之間的原野土地,包含加禮宛(今新城鄉嘉里村、佳林村)、吳全城(今壽豐鄉志學村一帶)、馬黎馬憩原野(今鳳林鎮萬里橋一帶)、加路蘭(今豐濱鄉磯崎村)等地,共2萬町步(約19,822公頃)。

賀田組在此栽植甘蔗、薄荷、菸草等農作物,兼營製腦、畜牧及移民事業等。然而,其拓墾事業乃在挑戰原住民生存空間的情況下開展,因而衝突不斷,特別是採腦事業,1906年因太魯閣族與賀田組之間的採樟薪資糾紛,爆發「威里事件」,花蓮港支廳長大山十郎、幕僚及賀田組事務員等25名日本人遭太魯閣族馘首。賀田組的拓墾事業因此受挫,移民事業也陷入膠著,1909年賀田金三郎不得不將拓墾事業的經營權轉讓給鹽水港製糖會社。



圖1:吳全城的賀田組移民村家屋
從照片可見賀田組移民村的生活資源貧乏,後來因水土不服等因素,致使移民事業失敗。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編,《臺灣寫真帖》,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1908年,圖版無頁碼,中研院臺史所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



二、打造模範移民村:總督府的官營移民事業

賀田組的移民事業失敗後,臺灣總督府於1910年起招募農業移民,在花蓮港廳設立第一個移民村「吉野村」,開啟官營移民事業。總督府推行移民事業,主因是日本本國人口壓力及農村貧困問題,而獎勵農業移民,再者是希望增加在臺灣的日本人口,以利殖民地統治,並藉此促進臺灣人的同化;同時在臺累積經驗,為未來前往熱帶地區發展預做準備。

吉野村的移民大多來自日本德島縣吉野川流域,因此取名「吉野」。儘管這些移民經過條件篩選,但不習慣臺灣高溫潮濕的環境,深受瘧疾、恙蟲病等疾病所苦,也需防範原住民、野獸之侵襲,颱風又造成慘重災情,加上灌溉設施不完善等種種問題,導致移民人數減少,開墾工作困難。後來經過總督府不斷改善農耕環境和醫療衛生,移民也逐漸學得栽培熱帶作物的技術,及適應移住地的氣候,到了1919年左右,移民村的經濟才逐漸好轉。

吉野村最初以米及甘蔗為主要作物,從1913年起試驗性地栽種黃色菸草,1930年以後普及於臺灣各地官營移民村,收成後製作成名為「紅茉莉」(Red Jasmine)的香菸,廣為流行。儘管田地面積小,但種植菸草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因此菸草漸漸變成吉野村僅次米及甘蔗的重要作物。



圖2:花蓮港廳吉野村移民村
資料來源:遠藤寬哉編,《臺灣蕃族寫真帖》,臺北:遠藤寫真館,1912年,圖版無頁碼,中研院臺史所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



三、1914年太魯閣戰役

1906年發生日人遭太魯閣族馘首的「威里事件」,造成賀田組的開墾受挫。同年甫上任的第五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1844-1915),將理蕃視為施政重點,決定以武力鎮壓太魯閣族,派軍艦砲擊部落,並以隘勇線圍堵,仍招致反抗。1910年,總督府提出「五年理蕃計畫」,對太魯閣族等尚未降伏的「北蕃」,擬定軍警圍剿的軍事討伐計畫。為攻打太魯閣族,1913年起指派蕃務本署進行太魯閣周邊的山地探勘與地圖測繪,以掌握太魯閣地理環境,並計畫進軍路線,同時進行道路開鑿、架設電信設備、設置臨時病院及救護班等戰備工作。

1914年,總督府動員軍、警共六千多人,由陸軍將領出身的佐久間總督親率出征,分別由東、西兩側包圍太魯閣。由於太魯閣人之人數及武器處於劣勢,各社相繼被迫歸順,繳出槍械彈藥。7月,總頭目哈鹿閣那威(Holok-Naowi)率蕃丁繳械,8月,日軍舉行歸順式,象徵平定太魯閣。戰役結束之後,花蓮北部奇萊地區未再發生嚴重的原住民反抗動亂,使得各項產業得以順利發展。



圖3:1914太魯閣戰役日軍第二中隊於饅頭山所設置山砲及臼砲陣地,支援步兵聯隊作戰,進行掩護砲擊。
資料來源:臺灣寫真會編纂,《臺灣寫真帖 第貳集》(1914年12月),圖版無頁碼,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



圖4:1914年太魯閣戰役日軍於花蓮港登陸
資料來源:臺灣日日新報社編,《太魯閣蕃討伐寫真帖》,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1915年,圖版無頁碼,中研院臺史所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