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相關專欄多登載於日刊或夕刊2版,主要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則是島內人事動態訊息,包括人員各地往來、官方與私人行號職務調任、婚喪遷徙、開業誌慶等消息,日刊創刊初期為漢文版的「南船北馬」、「人事.消息」專欄,早期內容以臺人動態居多,且亦著墨事件細節。(圖14) 進入戰爭時期,可能因版面受限,對於人士往來的訊息描述較為精簡,僅記載時間與動向。(圖15)除了上述專欄外,官方的人事任命資訊,亦不定期刊載於報中,如「總督府辭令」、「高雄州辭令」、「外務辭令」、「厚生辭令」、「海軍辭令」等。 圖14 早期報紙刊載的人事消息,描述是較為詳盡的,除了人員去向外,有時亦簡要介紹人員背景。如1933年10月22日記載高雄市旗後町徐坤泉,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因旅券已申請下來了,預計前往新加坡與南洋探親視察;以及清水街蔡烏根的三男與梧棲街莊水波女兒結婚訊息。資料來源:〈臺灣新民報第960號(1933-10-22)〉,《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T1119_02_022_0022。
第二類刊登重要人士搭船或搭機來臺的短訊。其中,船訊為船隻名加上無電二字,如「富士丸無電」、「蓬萊丸無電」、「大和丸無電」等;航空訊息的專欄名為「定期航空」,主要提供船隻航班的出發地、抵臺時間、重要搭乘者姓名等訊息。(圖15) 圖15 1939年4月29日的航空和船班的人事動態,在「定期航空」專欄登載了前日(4/28)航班櫻號上午七時由臺北啟程飛往日本,以及臺灣總督府氣象台技師西村傳三博士等乘客資訊;「大和丸無電」專欄則記載天氣晴朗但南風強勁,預計於29日下午三時抵達日本,此船班乘客眾多,包括總督府技師、兵庫縣議員、大倉土木與三井物產職員、臺中一中學生,以及新民報社內地視察團;左方的「人事.消息」專欄,有別於早期較為詳盡的描述內容,僅簡要登載人員動態資訊。資料來源:〈臺灣新民報第2661號(1938-07-02)〉,《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T1119_02_079_0002)
此外,報中所刊登的訃聞,亦提供地方人士喪葬與家族網絡資訊。進入戰爭時期,報紙不時刊載為戰歿者舉辦市葬或街葬的通告,呼籲一般市民參列悼念。戰歿者名單與簡歷亦詳細刊登,如1938年2月5日臺北市市葬的報導,同時見於《臺灣新民報》與《臺灣日日新報》。(圖16) 圖16 1938年2月5日以全版面報導臺北市舉辦戰歿者市葬的訊息,詳盡地記載亡者的生平資訊,包含姓名、官階、住所、家庭背景、戰歿經過等。戰歿者皆為參與對中國戰爭的日本人,原本皆居於臺灣,戰歿地大多於上海,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歲左右。資料來源:〈臺灣新民報第2515號(1938-02-05)〉,《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T1119_02_074_0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