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的外在形制,包括總號、尺寸、版次、語言等,反映大時局與環境的演變。首先,從《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直至改名後的《興南新聞》,從1923年發刊至1944年3月停刊,每次發刊報紙皆有專屬號碼,二十餘年間,皆為連續性編碼,亦代表此三份報紙為系列性報紙。在尺寸部分,《臺灣新民報》日刊尺寸為約為A2 (42 x 59 cm),與今日的報紙尺寸相似。但在早期半月刊、旬刊、周刊形式時,尺寸約為B5(24 x 17.5cm),且內容排版較類似雜誌。直到1927年移回島內發刊後,紙面加倍,改為八開的大型版面(大約是27*39 cm,比A3略小),在排版上也與往後的日刊報紙相似。」 其次,就版面數量而言,1932年4月發行日刊,兩年後增刊夕刊。發行版次歷經多次演變,原則上在新民報時期,夕日刊合計約10-12版,逢周一只發日刊,應是日治時期已經頒訂星期日為例假日,考量人力作業,所以周一版面較為精簡。此外,所謂的夕刊並非今日所理解的晚報,而是和日刊一同發送,刊載的是前一日的新聞。由於戰事發展物資限縮,1939年依據日本商工省發布新聞用紙供給限制令,自該年9月起周一日刊減為4版,至戰爭末期總版次銳減至2-4版。(詳見表1)為在有限的版面置入更多的新聞,排版更為緊密,每頁新聞甚至超過40則。
每日版面數量,大致依循前述固定規律,如遇到突發重大事件、資訊補充,或是回饋讀者時,則以夾頁的方式,發送號外、附錄與讀者優待券。除此之外,每年只有兩個時間會大幅增刊,一為新年元旦,不僅大篇幅報導皇室現狀,也刊登首相、重要閣員官僚、臺灣總督、臺灣軍司令官等,以及來自於民間個人與公司行號之賀歲祝詞,總版面甚至可達20版以上;二為4月29日天長節,即天皇生日,亦增刊相關報導與祝賀廣告,由此可知日本尊敬和愛戴天皇的形象塑造,也充分體現於報導內容。」 圖1 每年的元旦頭版,皆刊登天皇夫婦照片,以及重要閣員的祝詞。本件為1941年1月1日頭版,官員賀詞包括內閣總理大臣近衛文麿、陸軍大臣東條英機、臺灣總督長谷川清等。
資料來源:〈臺灣新民報第3569號(1941-01-01)〉,《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T1119_02_109_0001。 最後,則是臺灣新民報的語言與用字,在獲准發行日刊後,起初為漢文和日文版並行,頭版皆為漢文,頁數原則上是各半。隨著戰爭氛圍愈來愈濃,因應皇民化國策,1937年4月臺灣的報紙漢文欄全面廢止,報紙使用語言全為日語。值得注意的是,當時使用的日文漢字並非現今的日文漢字,如報中的「經歷」寫法反而類似今日使用的繁體中文,而非「経歴」,其他諸如「醫學」與「医学」、「選擧」與「選挙」,「體制」與「体制」等。這是因為戰前日本用字是以康熙字典之字體為基礎,直到戰後才陸續頒布「當用漢字字體表」,成為現代日本語日常使用漢字的字體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