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4/25 (四)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新港文書與臺灣史上的族群互動
17世紀中葉,荷蘭傳教士教導新港社西拉雅族以羅馬字母來書寫自己的語言,即新港語。西拉雅族運用新港語拼寫自己的姓氏、記錄帳目,以及訂立契約。這些目前存留的語言文獻,稱之為新港文書,是研究早期臺灣社會珍貴稀有的資料,可了解荷蘭人對原住民的衝擊與影響、新港人怎樣逐筆失去村社的土地、新港人和漢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等。
*
「猛虎」起疫

霍亂(cholera,又名コレラ、虎列拉、吐瀉症、虎疫)原是印度的地方風土病,是由霍亂弧菌引起小腸急性感染,其特徵是突然的大量水性腹瀉,腹瀉常伴隨嘔吐,使患者很快進入脫水狀態,致死率超過50%。原本為地方風土病的霍亂,在19世紀頻繁的國際往來中造成了至少六次的世界大流行。首次成為國際性傳染病是在1817至1822年間,傳染範圍從孟加拉、中國、日本擴及至阿拉伯地區。1899至1920年代間的霍亂,則被歸為第六次的東亞全域大規模流行。在此期間,臺灣也捲入了世界大流行。據海港檢疫資料顯示,傳入臺灣的傳染病主要便是霍亂,並以中國來航之貨船傳入的次數最多,其次是日本輪船,發航地包含日本、南洋、中國等。1902、1912、1919年霍亂曾三次傳入臺灣,均由中國霍亂流行所導致;其中,以第三次最為嚴重,造成患者6千餘人、死者4千餘人;其中,又以臺北地區為重災區。

臺灣第三次霍亂疫情始於中國華南一帶,1919年7月,澎湖首見霍亂患者。此時,日人古董商木津丑之助從中國福州搭乘湖北丸抵臺,登陸基隆港後感到身體不適。他被收容於稻江醫院後,經檢驗確診感染霍亂,此時疫情已漸在士林、基隆、大稻埕蔓延開來。面對此流行疾病,總督府提出海港檢疫、設置檢疫委員、實施隔離、成立消毒班本部、交通管制、居家隔離、衛生宣導、加強檢疫、預防注射等防護措施。疫情最嚴重的臺北廳(今臺北、基隆、新北等區),其警務課下設立防疫單位-檢疫事務所,由警察與醫師組成委員執行檢疫。透過一系列相關醫療與緊急防護措施,1919年9月下旬,臺北廳的霍亂疫情逐漸平息。11月初,當臺北地區最後一名霍亂患者痊癒後,這波流行疫情終告止息。


圖16:大稻埕船舶檢疫、發現患者之船隻隔離停泊
1919年因應霍亂爆發,檢疫人員執行船舶檢疫;除了對來臺旅客調查其去向外,同時向其目的地之地方政府發出通報,以達監視追蹤目的;一旦發現病患,立即消毒船舶、隔離停泊,且對船內被隔離的船員,時時加以健康檢查。(圖16,《大正八年臺北廳下虎列拉流行概況》,影像號:T0146P0002-0028-000、T0146P0002-0029-000)


圖17:消毒部本班消毒車出動、至患者家中執行消毒工作
1919年檢疫事務所徵用「臺灣新舞臺」(大稻埕淡水戲館)為消毒班本部,負責至霍亂患者居所進行消毒工作。(圖17,《大正八年臺北廳下虎列拉流行概況》,影像號:T0146P0002-0009-000、T0146P0002-0011-000)


圖18:稻江醫院分院
稻江醫院前身為臺北避病院,因1896年鼠疫流行,同年10月設立於大稻埕,作為專門治療與收容傳染病患者的傳染病院及隔離病舍;遇有疫情發生時視需要在各地設置分院,做為隔離醫院。(圖18,《大正八年臺北廳下虎列拉流行概況》,影像號:T0146P0002-0015-000)
                     

圖19:1919年傅錫祺日記
臺中潭子人傅錫祺(1872-1946),1920至1925年及1929至1935年間,兩度被任命為臺中州豐原區潭子庄長,掌理庄務11年。在此之前,1919年8月19日,他在日記中記錄臺中火車站有人罹患霍亂,並以此日作為霍亂侵入臺中之始;9月6日,則是閤村民眾施行霍亂疫苗的預防注射。(圖19,〈傅錫祺文書〉,影像號:T0889_0133-064、T0889_0133-069)
                     

圖20:1919年黃旺成日記
1919年9月,停泊在新竹南寮海水浴場的中式帆船上,出現感染霍亂的船員,南寮海水浴場與新竹舊港因而被緊急關閉。時為臺中清水蔡蓮舫家西席的新竹人黃旺成,在9月5日的日記中記錄因聽聞新竹南藔有霍亂發生,故禁止賣魚。為了防止病菌透過病患的排泄物進入海中、附生於魚類,又透過不當的食物處理方式進入人體,因此魚類被禁止販售。(圖20,〈黃旺成與黃繼圖文書〉,影像號:HW01_00_01_007_0131)


圖21:1916年臺灣總督府研究所血清等預防治療品販賣規程
(感作指人體易對抗原產生反應;壜指放置液體的玻璃或陶製容器;1竓為1毫升)




圖22:士林民眾注射霍亂疫苗的情景
疫苗接種是預防霍亂疫情最有效的方式。1916年9月,臺灣總督府研究所新增「製造血清其他等細菌學性預防治療品」此業務,臺灣即可正式且公開地製造、販賣人用血清疫苗。其中,霍亂疫苗1瓶20毫升,可供約10人施打;感作霍亂疫苗1瓶10毫升,可供約5人施打。1919至1920年,總督府積極鼓勵民眾施打疫苗,約有3百萬名民眾接種總督府研究所自製的霍亂疫苗,相當於當時臺灣四分之三的人口。其中,臺北廳55萬人口中,實際接種者即達30萬人。(圖21,〈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影像號:000024900090183;圖22,《大正八年臺北廳下虎列拉流行概況》,影像號:T0146P0002-0035-000、T0146P0002-0036-000)


圖23:1920年水竹居主人日記
臺中廳官方為預防霍亂災情發生,大力推行霍亂疫苗注射。1920年該廳先是針對市場商人、旅館、料理館員工等需常面對民眾之服務業者進行注射,7月起才開放一般民眾注射。1920年10月26日,豐原下南坑保正張麗俊在日記中提及該日醫生伴隨巡查而來,監督居民集體注射「吐瀉症」疫苗的情況。(圖23,〈張麗俊文書〉,影像號:LJ01_00_13_0102)


圖24-1:1919年在大稻埕舉辦的衛生幻燈會


圖24-2:傳染病傳染途徑圖(下)
為啟發臺灣民眾的衛生常識,總督府舉辦各種衛生演講會,或放映電影、幻燈片,普及民眾衛生知識,加強傳染病預防工作。掛圖中自左而右為鼠疫(ペスト)、傷寒(チフス)、赤痢(セキリ)、霍亂(コレラ)之病菌,內容顯示注重居家環境清潔、個人衛生有助於預防傳染病,以免病菌仰賴昆蟲、食物、飲水等中介物由口而入。(圖24-1,《大正八年臺北廳下虎列拉流行概況》,影像號:T0146P0002-0033-000;圖24-2,〈臺灣總督府國語講習所家庭科與修身科掛圖〉,影像號:T0321P0046_0005-001)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