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1895年日本開始殖民統治臺灣,臺灣人的反抗運動由初期激烈的武裝抗日運動,至1920年初期,受各種進步思潮的影響,逐漸轉向非武裝的政治運動。上述抗日運動初期以在政府體制下爭取權益的右翼民族運動為主,而後一路演變為激進左翼的臺灣共產黨改革同盟,再至戰後初期潛伏於民間的共產地下組織活動。2010年10月,本所舉辦「向左-轉!臺灣農民組合與臺灣共產運動檔案特展」,現運用特展文案搭配相關館藏,映照出臺灣人在爭取權益與政權之際,所秉持的理想與遭遇的犧牲。
10月27日,林獻堂遊歷至丹麥哥本哈根,父子三人於斜風細雨中往遊海岸公園,園中有銅鑄女神像作耕田之勢,表達以農立國之意。林獻堂藉此歸納丹麥工業不發達的原因在於:工業得以發達,所需的煤和鐵,兩者丹麥皆無生產;工業發達之國,多欠缺食糧,丹麥以農產物輸出,所得之款得以維持國家,故不復有他求。形容丹麥雖小,但人民經濟得以自給自足,與世界無爭而能自得其樂。並於海邊看見童話故事中的美人魚坐於石上,認為其頗有姿勢,人魚風情點染了海濱景色。(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