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4/19 (五)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讀遊世界–戰時旅行書寫(1938-1944)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年挖掘出日治時期唯一由臺灣人自行創刊的1938至1944年《臺灣新民報》之獨家典藏,本文選輯報中精彩的旅行書寫,藉由來自臺灣與日本旅人所留下的旅程描述紀錄,輔以照片、旅券紀錄、舊籍、明信片等特色典藏,邀請您跟隨旅人足跡讀遊萬里,飽覽烽火中北京、滿洲、美國、德國、緬甸、越南等地之風光,親歷百年前戰爭動盪時期的世界風景,體驗旅人胸臆中的世界觀。

*
劉啟祥的法國旅居生活

圖11:1934年劉啟祥於法國羅浮宮臨摹《吹笛少年》時留影
檔案來源:〈劉啟祥畫作與文書〉

劉啟祥(1910-1998, 圖11)出生於臺南柳營地方的世家望族,公學校畢業後留學日本青山學院,受到該校留法回國的美術老師所影響,逐漸地開啟他對繪畫的興趣,利用課餘時間至川端畫學校進修。青山學院畢業後,再進入私立文化學院美術部洋畫科,持續地精進畫藝,並培養對文學、音樂的愛好。1932年6月,劉啟祥在家中經濟的支持下,與楊三郎(楊佐三郎,1907-1995,臺北人,畢業於京都關西美術院)一同登上照國丸客輪,採取經香港、東南亞等地的水路前往巴黎(圖12)。兩人在歷經55天的航程後終於抵達馬賽港,此時旅居法國好一段時日的顏水龍也特地趕赴港口迎接同鄉的到來(圖13)


圖12:1932年6月劉啟祥、楊三郎的旅券紀錄
檔案來源:〈臺灣總督府旅券下付及返納表〉,識別號T1011_03_13,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1932年6月的外國旅券下附表上載有劉啟祥和楊三郎以「洋畫研究」為目的前往法國的紀錄。


圖13:劉啟祥(中)與楊三郎(左)初抵法國馬賽港時,與前來迎接的顏水龍(右)合影
檔案來源:〈劉啟祥畫作與文書〉

劉啟祥於1932至1935年留學巴黎期間,為紮實地磨練繪畫技巧,多次申請進入羅浮宮臨摹多幅19世紀下半葉的人物畫(圖14、15),如1934年花費3個月的時間臨摹馬奈(Édouard Manet, 1832-1883)的《吹笛少年》(Le Joueur de Fifre, 1866),而後再用約半年摹寫同為馬奈作品的《奧林匹亞》(Olympia, 1863),另外還有塞尚(Paul Cézanne, 1839-1906)的《賭牌》(Les Joueurs de cartes, 1892-1895)、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的《浴女》(Les Baigneuses, 1918-1919)等。臨摹畫作時就尺寸、構圖、色彩等各個要素都力求貼近原作,企盼著能將這些世界名畫仿作帶回臺灣,供大家欣賞。


圖14:1934和1935年羅浮宮繪畫與素描預約卡(Carte d'abonnement pour peindre et dessiner)
檔案來源:〈劉啟祥畫作與文書〉

此文件由當時法國美術部( Ministère des Beaux-arts)所核發,核准地點為國立羅浮宮博物館( Musée National du Louvre )。且由此卡可知,劉啟祥留法期間所使用的羅馬拼音簽名為 “Keissio Ryu”。這兩張卡所申請的期限都是3個月,分別自1934年2月20至5月19日、1934年10月2日至1935年1月2日。每張都貼有繳交20 法郎及 25 生丁的印花郵票各一枚。


圖15:1934年9月至1935年2月間劉啟祥臨摹馬奈《奧林匹亞》時留影
檔案來源:〈劉啟祥畫作與文書〉

相較於顏水龍緊湊的留學生活,經濟無虞的劉啟祥顯得相對快活自適。他除了經常到美術館臨摹外,也在塞納河畔承租了一間畫室,聘請模特兒、家教到畫室裡作畫、學習小提琴。在劉啟祥入選1933年法國秋季沙龍的人物坐像畫《紅衣》(圖16)中,即可看到塞尚、馬奈的影響,畫家以黑色線條勾勒輪廓,幽暗的背景烘托身穿紅色洋裝的少女,身軀柔軟富量感,姿態優雅而沉靜。


圖16:劉啟祥,《紅衣》,1933年,油彩‧畫布,91×73cm,私人收藏
檔案來源:〈劉啟祥畫作與文書〉

此外,劉啟祥在歐洲的3年多,足跡遍及英國、比利時、義大利等國。據學者林育淳的研究,他在義大利逗留的時間最長且收穫最多,特別是對散發澄黃色澤的威尼斯風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圖17)。


圖17:劉啟祥滯歐個人展覽會作品《ヴエニス》明信片
檔案來源:〈陳澄波畫作與文書〉,識別號CCP_081815_PP017_001,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1937年3月劉啟祥在東京銀座三昧堂舉行滯歐個展,1個月後再移至臺北教育會館展出。
此為當時展出的作品《ヴエニス(威尼斯)》明信片,由陳澄波所收藏。

可惜終因時局不穩、物價上漲等因素,1935年劉啟祥中止留學生活,回到日本東京居住。此後一段時間,他的人物畫創作上出現如《黃衣》、《肉店》、《魚店》、《畫室》、《野良》等代表作。在1939年入選日本二科會展的作品《畫室》(圖18)中,身穿鵝黃色洋裝的妻子側坐椅上,與環繞在周圍的裸女、情侶、玩球少女等看似從生活經驗出發、卻互不相關的人物被重組於同一空間中,無論是位置、向背或是色彩上都經過設計,加上以長柱、拱牆、掛畫來切割畫面,增添視覺觀看上的重層趣味與超現實傾向,傳達如夢般的舒淡感受。


圖18:劉啟祥,《畫室》,1939年,油彩‧畫布,162×130cm,私人收藏
檔案來源:〈劉啟祥畫作與文書〉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