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4/19 (六)

本日不對外開放

*
檔案中的趣味―由臺南文峰茶莊陳家文書中舉隅

發佈日期 2012年5月11日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館員 陳柏棕

談起檔案、古文書,浮現在腦海裡的不外乎是一張張發黃的舊紙張,上頭書寫著看似明瞭卻又不易理解的文字組合。特別是官方機構所產生的檔案,內容更是脫離不了硬梆梆、四平八穩的形式。因為它的難以瞭解所產生的距離感,通常被認為只有研究者才會感到興趣,理解它的興味所在。但是來自民間的檔案,則展示出不同於官方制式文書的風貌,呈現了庶民社會栩栩多元的歷史足跡。本次專題所要介紹的即是徵集自臺南的一批民間資料—臺南文峰茶莊陳家文書,便是臺灣歷史上難能可貴且又富含趣味性的史料。

*
檔案館新開放文書:劉永楙文書
2020-09-17 發表

劉永楙(1910-2007),福建人,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土本工程學院。1936年獲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獎學金赴美國哈佛大學研讀衛生工程,取得碩士學位。1938年返回中國協助防治霍亂,後兼任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指導員。1945年被臺灣省公共工程局長費驊延攬至臺灣,參與戰後臺灣都市規劃與工程建設;在擔任建設廳副廳長任內,協助推動石門水庫、中興新村等多項建設。1957年應聯合國聘請擔任援外衛生工程顧問,先後在中東、非洲等地從事上、下水道與自來水系統發展;1970年自聯合國退休後定居美國。1972年返臺接任中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至1978年退休。

2014年5月,本批文書透過時任本所研究員劉士永的居中聯繫,由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劉可強(劉永楙之子)提供入藏,是研究戰時與戰後公共工程、都市計劃及自來水系統等衛生工程領域的一手史料。文書主要分為3系列:

  • 系列一「個人日記與筆記」:產生時間自1937至1969年,內容記錄戰時從事軍中衛生勤務、戰後推動臺灣都市規劃與公共工程建設,後應聯合國聘請派駐中東、非洲等協助自來水工程之歷程,計46冊;
  • 系列二「個人文件」:產生時間自1940至2006年,內容是個人證書、職業生涯文件,以及與親友往來之信件、照片,計32件;
  • 系列三「家族親友留存文書」:產生時間自1951至2007年,內容是劉永楙詩詞作品手稿文章、父親劉以茀與母親楊學英等家族相關資料,計18件。

劉永楙文書〉已開放於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歡迎連線查詢與到館閱覽。


1954年劉永楙日記
(識別號T1016_01_02_002)
1月20日,劉永楙於日記中回顧1953年一整年的經歷,家務上包含對於母親過世有所遺憾
、送妻子出國進修;工作上包含協助人才出國進修、推動區域給水、促成新工業地區發展
計畫小組,以進行新鎮計畫、整頓土木與工程人事,並建立正式機構、應聘為聯合國環境
性技術委員會會員,以及參加太平洋科學會。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