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日是好日:臺灣日記特展」看日記中的臺灣史
2009-10-28 發表 |
史料之蒐集為歷史研究工作之基石。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以下簡稱臺史所)為能以完整而平衡之觀點,對臺灣過去之歷史提出解釋,並且深化在地民眾對歷史知識之暸解,遂積極投入臺灣官方檔案及民間史料之徵集。自臺史所成立至今,史料徵集及解讀工作持續在進行,並透過每年中央研究院院區開放日之機會,將成果展現在社會大眾眼前。今年,臺史所將以「日記」為主軸,展示其徵集、解讀及數位化成果。 日記是個人連續性的生活紀錄,是研究歷史的第一手史料,不僅可作為研究個人及家族歷史之素材,並得以異於統治者制式之說法,直接反映記主生活的時代以及想法。現存臺灣研究的史料中,已有不少官方檔案(如明清檔案、總督府檔案、公報等)可以呈現政策執行之官方解讀,此外舊時報刊雜誌的利用逐漸普及,口述訪問的採集與運用亦已累積相當成果,但以上都是透過民間或民間當事人以外的立場來描述事件,而有親身經歷且以第一人稱述事之日記,猶待進一步發掘。大部頭的日記資料受到史學界重視原因有:(1)日記是當時人記當時事;(2)長年記載周遭發生之事,可看出社會變遷的軌跡;(3)對事或人的記載較為直接無隱,可真實反應史實;(4)遊記型的日記可了解記主在他者的天空下,對自己的審視或他人的凝視。
目前臺灣人寫的日記不論長篇、短篇、已出版和未出版的,已發掘者計數十種。有些經由專業社群(日記解讀班)逐日逐句解讀與校訂,並針對人、事、時、地、物進行註解等工作,持續發掘與研究日記的內容,不僅提升日記的學術價值,也對臺灣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素材。
此次展覽活動將展示12位記主的日記,記主的日記內容跨越日治及戰後兩個時代,他(她)們來自臺灣社會各階層,有保正(張麗俊)、農民運動家(簡吉)、記者(黃旺成)、律師(吳鴻麒、黃繼圖)、醫師(林玉雕)、音樂家(高慈美)、傳統詩人(林癡仙)。最珍貴的是霧峰林家兩對夫妻的日記,分別是林紀堂與陳岺,林獻堂與楊水心,透過日記紀錄可看見臺灣社會的多元與多彩。
此外,特別展示本所建置之「臺灣日記知識庫」,為一套運用Wiki平台技術,並整合日記內文及其註解之資訊系統,其內容以記主及日記時序進行結構化分層,提供年、月、日之序列瀏覽及全文檢索。所查詢的結果可進一步利用時間分類參照,顯示不同記主同一天日記的記載,提供多元的史料來源,還原事件發生之完整樣貌,可促進臺灣史研究主題之拓展,進而帶動臺灣近代史之多元化展示。
本特展將於2009年10月31日中研院院區開放日舉行,開放社會大眾到院參觀(展覽資訊),歡迎各位蒞臨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