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9/28 (四)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從語言統一實踐普世理想- 日治時期臺灣世界語運動文獻
世界語(Esperanto)是波蘭醫生柴門霍夫(L. L. Zamenhof, 1859-1917)於1887年所創造的人工語言,期待透過簡單易學的輔助語,打破國際間的語言藩籬,促進交流和相互理解。其字彙包含了印歐語系中常見字,列舉幾個基本字彙,如「太陽」這個單字的世界語為sunro;「紙」則為paperor;「十二月」則為Decembro等。世界語的推廣可以說是一種文化運動,追求語言使用的平等自由、跨民族的教育觀點,傳達普世一家的理想。
*
實業家──大甲杜清(1869-1937)、杜香國(1893-1946)父子

在臺灣西部沿海地區很早就出現帽蓆編織的經濟產業,最初是以家庭副業為主。日本殖民臺灣後,即大力推廣帽蓆產業,並將臺灣所產帽子行銷海內外,包括東南亞地區(圖28)。

明治三十三年(1900),臺中大甲人杜清鑒於帽蓆產業前途無量,於是聚集地方資本,創設「元泰商行」,積極改良大甲帽蓆,並拓展市場至歐美各地。大甲帽蓆盛名遠播,帶動了大甲帽蓆產業的興盛,並因此改善大甲地方鄉民的生活。

明治三十五年(1902)杜清又與地方人士朱麗、李城等創設「大甲帽蓆合資株式會社」,首開工廠,為大量生產大甲帽之先河(圖29)。由於大甲草帽是當時重要外銷商品之一,獲利甚高,無論男女皆投入製帽工業,但女性仍是最主要的生產力(圖30)。

杜香國為杜清之子,先後擔任臺灣證券株式會社專務、大甲商工會會長、蓬萊紙業株式會社社長、大甲信用組合理事等職,父子二人皆活躍於臺中地區的產業及金融業。

圖像 說明
圖28:臺灣帽子的宣傳海報
【所藏編號 A0047_00_00_0007】
圖29:大甲帽蓆會社
【所藏編號A0166_00_00_0046_a01】
圖30:編織大甲帽
【所藏編號A0175_00_00_0015_a04】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