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8/28 (四)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大家一起來讀報─《臺灣新民報》與《興南新聞》日刊的內容取材觀察

發佈日期 2022年7月4日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館員 李依陵

《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以及接續之《興南新聞》為系列性報紙,時間橫跨1923年4月至1944年3月。然而,1932年獲准發行日刊後的報紙,幾無留存。有鑑於此份報刊的重要性,本所近年來海內外蒐集,終於挖掘出1938至1941年《臺灣新民報》獨家典藏。報紙刊載的內容多元,囊括政經時事、地方消息與藝文新知,更是研究二戰時期的臺灣史極為珍稀的史料。

本篇嘗試解讀與觀察在1932年4月發行日刊之後,報紙外在的規格版面與用字,以及主要收錄的內容與專欄規劃。再分析隨著時間演進與大環境更迭,內容取材的特殊性與變化。期透過本文深入介紹這份屬於臺灣人的報紙,進而邀請您一同讀報回顧昔時臺灣大小事。

*
實業家──大甲杜清(1869-1937)、杜香國(1893-1946)父子

在臺灣西部沿海地區很早就出現帽蓆編織的經濟產業,最初是以家庭副業為主。日本殖民臺灣後,即大力推廣帽蓆產業,並將臺灣所產帽子行銷海內外,包括東南亞地區(圖28)。

明治三十三年(1900),臺中大甲人杜清鑒於帽蓆產業前途無量,於是聚集地方資本,創設「元泰商行」,積極改良大甲帽蓆,並拓展市場至歐美各地。大甲帽蓆盛名遠播,帶動了大甲帽蓆產業的興盛,並因此改善大甲地方鄉民的生活。

明治三十五年(1902)杜清又與地方人士朱麗、李城等創設「大甲帽蓆合資株式會社」,首開工廠,為大量生產大甲帽之先河(圖29)。由於大甲草帽是當時重要外銷商品之一,獲利甚高,無論男女皆投入製帽工業,但女性仍是最主要的生產力(圖30)。

杜香國為杜清之子,先後擔任臺灣證券株式會社專務、大甲商工會會長、蓬萊紙業株式會社社長、大甲信用組合理事等職,父子二人皆活躍於臺中地區的產業及金融業。

圖像 說明
圖28:臺灣帽子的宣傳海報
【所藏編號 A0047_00_00_0007】
圖29:大甲帽蓆會社
【所藏編號A0166_00_00_0046_a01】
圖30:編織大甲帽
【所藏編號A0175_00_00_0015_a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