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7/11 (五)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讓言論走向公眾─從新民會到臺灣新民報

發佈日期 2021年10月29日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館員 李依陵、謝明如

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化運動健將之一楊肇嘉曾謂:「報紙與議會是促進社會文明與發達的兩大動力。」辦報與爭取設置臺灣議會,正是臺灣文化協會兩大核心要務,足以代表文協以非武裝抵抗殖民差別統治之主張,並對臺灣民族意識之啟蒙影響深遠。 2021年適逢臺灣文化協會成立一百周年,本館特以日治時期臺灣人唯一自辦的報紙-《臺灣新民報》為展示主題,精選檔案典藏的個人文書、圖像資料、日記、旅券等特色史料,回顧日治時期臺灣人辦報之緣由,以及如何透過辦報振聾發聵,啟迪民智,提振民族士氣,讓言論走向公眾,呼應文化協會「助長臺灣文化發達」之成立目標,開啟臺人爭取民主自由之新頁,立足臺灣,放眼世界!

*
一、臺人政治運動的興起與分裂(一)

1912年後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期」,在殖民政策上,採取較為開明的政策。1914年,林獻堂、蔡培火、蔡惠如等人與日本伯爵坂原垣退助在臺北成立同化會,以追求日臺平等、消滅差別待遇為目的。但不到兩個月,臺灣總督府以「妨害治安」之名強制解散。1919年,臺灣進入文官統治時期,總督田健治郎提倡同化政策,實行漸進的內地延長主義。旅居日本的臺灣學生、青年,於1920年組成「新民會」,林獻堂為會長,蔡惠如為副會長。島內士紳和留日的臺灣青年、學生攜手合作,向日本帝國議會發起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921-1932),14年內提出多達15次的聯署請願,在體制下爭取臺灣自治的權利。


圖1:1925年臺灣議會請願團第六次請願運動抵達東京車站的情景
旅日臺灣人在東京車站歡迎請願團,手執大小旗幟,大旗上寫著「歡迎臺灣議會請願團」,小旗上寫著「自由」、「平等」、「正義」等醒目標語,象徵其所嚮往與熱愛的目標。
檔案來源:識別號LJK_08_01_0050001,六然居典藏史料,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圖2:1924年9月21日《水竹居主人日記》
豐原下南坑保正張麗俊在日記中記錄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違反治安警察法的審判過程,以平民的觀點敘述他所理解的「治警事件」。17名被告中以蔣渭水、蔡培火求刑6個月為最長。
檔案來源:識別號3CLJ_08_02_0009,張麗俊文書,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水竹居主人日記》,臺灣日記知識庫


圖3:1925年6月7日黃旺成日記
臺灣文化協會至新竹吳式輝宅舉辦演講,黃旺成於日記中記錄午後至車站接林獻堂等一行人,迎接者共有4、5百人,沿街爆竹聲響像迎神一般,演講會眾聽眾約有兩千人,即使遭遇大雨,雨中也有兩、三百名聽眾。當日演講者和講題包含林獻堂講「文化協會的使命」、蔡惠如講「迷信的打破」、蔡式穀講「社會裁判與法律」等。
檔案來源:識別號T0765_02_01_12,黃旺成與黃繼圖文書,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圖4:1925年6月7日臺灣文化協會演講團留影
演講團於臺灣民報批發處合影,成員包含林獻堂(坐者1)、蔡惠如(坐者2)、楊肇嘉(坐者3)、蔡式穀(坐者4)等人。在林呈祿、黃朝琴、蔡惠如等文協成員努力下,1923年4月15日於東京發行〈臺灣民報〉,作為臺灣人的喉舌,與文化協會的目標及各項活動相呼應。
檔案來源:識別號LJK_08_01_0050001,六然居典藏史料,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