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5/01 (三)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輝く麗眸」-從檔案紀錄走入音樂家高慈美的生命
時空旅行」特展旅人-高慈美從求學開始便往來於日本與臺灣兩地,戰後,她是臺灣第一位鋼琴女教授,致力於音樂教育,直到退休後仍投入公益,以悠揚的琴聲發揮撫慰心靈的功能。高慈美所留下的日記、文件還有千餘張的照片由家屬無私的提供臺史所進行整理,全數的資料整編完畢,且開放於臺史所檔案館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歡迎前往檢索利用。
*
大家一起來讀報─《臺灣新民報》與《興南新聞》日刊的內容取材觀察
大家一起來讀報─《臺灣新民報》與《興南新聞》日刊的內容取材觀察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館員 李依陵 ● 圖/臺史所檔案館

您已經多久沒有翻閱紙本的報紙呢?現今數位閱讀已成趨勢,以往家家戶戶訂閱報紙,早晨送報人的身影,以及父親讀報的形象幾乎走入歷史。回顧過往,臺灣的現代化報業起源於日治時期,報紙是民眾取得資訊的最主要管道,但統治初期日本官媒獨佔報業,為殖民政府的宣傳工具。直到1923年《臺灣民報》創刊,係唯一由臺灣人發行的報刊,亟思改變的臺灣人透過發行刊物發揮影響力,讓思想言論走向公眾。1930年更名為《臺灣新民報》後,漸次擴大經營規模,1932年發行日刊,臺灣人終於有了第一份實質意義的報紙。受戰爭時局影響,配合南進政策,1941年2月被迫更名為《興南新聞》,報紙的言論內容雖然大不如前,但仍是日治時期代表臺灣人聲音的報紙。

《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以及接續之《興南新聞》為系列性報紙,時間橫跨1923年4月至1944年3月。然而,1932年獲准發行日刊後的報紙,幾無留存。有鑑於此份報刊的重要性,本所近年來海內外蒐集,終於挖掘出1938至1941年《臺灣新民報》獨家典藏。報紙刊載的內容多元,囊括政經時事、地方消息與藝文新知,更是研究二戰時期的臺灣史極為珍稀的史料。

本文從現有典藏報紙,嘗試觀察1932年4月發行日刊之後,隨著大環境更迭,報紙從排版到取材的轉變,以及內容的特殊性。報紙年份包括前期的1932年4月至5月、1933年5-7月與9至11月,以及後期進入戰時體制的報紙,年份為1938至1944年(缺1938/6、1941/5、1943/10-12)。透過本文得以更深入了解這份屬於臺灣人的報紙,進而一同讀報回顧昔時臺灣大小事。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