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5/15 (三)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輝く麗眸」-從檔案紀錄走入音樂家高慈美的生命
時空旅行」特展旅人-高慈美從求學開始便往來於日本與臺灣兩地,戰後,她是臺灣第一位鋼琴女教授,致力於音樂教育,直到退休後仍投入公益,以悠揚的琴聲發揮撫慰心靈的功能。高慈美所留下的日記、文件還有千餘張的照片由家屬無私的提供臺史所進行整理,全數的資料整編完畢,且開放於臺史所檔案館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歡迎前往檢索利用。
*
地震後的救援與復興
一、餘震下的人心惶惶

地震造成相當慘重的傷亡,百日內發生的餘震高達280次,其中有感地震計120次。在7月17日的強震,更使新竹州產生了290名的傷亡,在餘震中最為嚴重。人們對於在地震後城鎮的毀壞情況,及間歇不斷的餘震感到害怕,被記錄在各個日記之中。在1935年5月5日豐原張麗俊的日記中,記載到:「晴天,午前七時地震二次,避震災之人如驚弓之鳥,未敢歸巢宿,而餘震不肯息,莫怪地方之人避難暫住之所,愈創愈長久之計,多以杉木為柱,木板為牆,鉛片為蓋……



圖8:1935年5月3日水竹居主人日記
資料來源:〈水竹居主人日記〉,1935年,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


圖9:災民害怕餘震,露宿於新竹公會堂前的廣場
資料來源:〈昭和10年臺灣大震災記念画報〉,《六然居典藏史料》(LJK),1935年,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二、民間自組診療團

依據楊肇嘉回憶錄,在震災第二天隨即訪問災戶,並號召組「診療團」醫治受傷的民眾。醫療團成員包括醫學博士陳茂堤、開業醫師陳春、魏品章等人。醫師們捐出大量藥品,診療團組成當日就在清水救治了三百餘人,後續又巡迴於梧棲、沙鹿等地。



圖10:診療團看診照片
資料來源:〈昭和十年臺灣震災相關照片(一)〉,《六然居典藏史料》(LJK),1935年,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11:診療團宣傳單,宣傳震災後應注意衛生
資料來源:〈震災後衛生注意事項〉,《六然居典藏史料》(LJK),1935年,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三、來自島外的支援

此事件受到國際的關注,來自各界的馳援,祈願讓災區早日復興。地震後地震之後,民間也自動發起捐款,日本的臺灣同鄉會留學生紛紛展開各種勸募活動,就連歐美各國也有捐款。日本紅十字社本社也在震災隔日緊急成立救護隊,由平尾芳雄醫師率領21名隊員,於4月24日由神戶出發。



圖12:東京的臺灣同鄉會學生於銀座街頭募款
資料來源:〈昭和10年6月歷史寫真〉,《三田裕次所藏臺灣關係文書》(T1083),1935年,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13:出發前夕隊員整理裝備的照片
資料來源:〈昭和10年6月歷史寫真〉,《三田裕次所藏臺灣關係文書》(T1083),1935年,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四、官民一心全力重建

臺灣總督府於1935年4月29日設置「震災地復興委員會」,主導震災後市街道路、政府機關、公共機關、衛生設施、一般住宅、產業等的基本調查,以及促進受災者的自力更生。

地震發生後,臺灣總督府明確表示,最緊急的是秩序的維持,以及對受災者的救援。在調查受災程度的同時,也要極力搶救傷者,並尋找罹難者,進行搬運處置。另一方面,緊急召集了當地的警察官,並動員了衛生課成員、法醫、公醫、青年團、壯丁團、消防組、在鄉軍人、社會事業團體、公務人員等,組織救援隊至現場支援,運送物資補給,協助搶救傷者。

由於地震造成通信、道路、鐵道、住宅、學校等基本設施受損,與外界的通訊受阻。也因為交通中斷,搭建臨時收容所的建材不易運送,直到鐵路開通後,才加速重建復興的速度。



圖14:災後重建與災民收容所
資料來源:〈昭和十年臺灣震災相關照片(二)〉、〈昭和十年臺灣震災相關照片(三)〉、〈昭和十年臺灣震災相關照片(一)〉,《六然居典藏史料》(LJK),1935年,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