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4/27 (六)

本日不對外開放

*
女性專題-走入職場的早期臺灣女性
1920年代後期,女性意識在臺灣逐漸抬頭,官方或民間的婦女團體紛紛成立,女性以積極的態度參與社會事務,也使得女性在社會上的活動與角色隨之日趨多元。在經濟結構、知識分子鼓勵及政策等因素下,臺灣女性積極投入職場,隨著教育的深化,使得接受醫學、護理、教育、音樂、藝術等專業訓練的女性逐漸增加,並且進入專業領域就業。本篇以職場上的臺灣女性為主題,以看護婦、助產士、音樂家為例,帶領讀者認識日治時期的臺灣女性,走出家庭接受教育後,在職場各種專業領域貢獻所學的過程。
*
參與地方政治與社會活動

為統治臺灣,自領臺後臺灣總督府除運用各地方的在地人士,設置不同的協助團體,以為輔助統治之用外,並隨著時局的變化而改變。如統治初期,為協助保甲制度而設置的「壯丁團」;進入戰爭時期,為推行「皇民化運動」而成立的「皇民奉公會」以及協助戰時民間防衛而組成的「防衛團」。

因從代書業的關係,孫江淮不僅與地方行政、司法組織之互動十分密切,在地方上的人脈亦相當豐沛,除時常受到推薦而進入上述的各項組織外,亦組成「善化商工協會」,積極參與地方事務。戰後則擔任司法委員會委員、調解委員會委員等,長達數十年。此外,亦捐款協助善化初級中學校創立。

從檔案中,觀察孫江淮對於各項事務的參與,不僅可以看出個人在地方活躍的情形,更可觀察到在戰時體制下,日本當局如何動員民間力量投入戰爭和實際動員的樣貌。

地方事務

●善化商工協會

由於生意上的需要,孫江淮於昭和3年(1928)4月23日成立善化商工協會,由其擔任會長,陳瑞鐘擔任副會長。該會成立的動機之一,是為集合善化街工商業者的力量,對善化糖廠所造成的污染提出抗議。由於糖廠燃燒甘蔗時飄散的煙灰,使得曝曬中的澱粉由白變黑,損害澱粉的品質;且未燃燒完全的蔗渣,常沖到水溝造成阻塞、積水。雖曾有人前往糖廠抗議,卻未得到任何回應,因此便運用協會的力量來爭取權益。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立當年的5月12日和13日,協會就舉辦「善化書畫展覽會」,會場設在善化公會堂、保甲事務所等地。參展的作品不侷限於善化,更網羅了包含劉家驥、魏經龍、呂璧松、陳百川等全臺各地200多位畫家、書法家。根據《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共計350餘件書畫作品參展,參觀人次多達 6,900餘人,展覽相當成功,且透過展覽進行藝術和知識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壯丁團

依據明治31年(1898)所頒布的「保甲條例」第5條規定「保甲為警戒防禦匪賊及水火災,得設壯丁團」,為壯丁團組織的法源依據。各保甲欲成立壯丁團須由保正、甲長向其隸屬之郡役所、支廳或警察署取得核可後,方得成立。壯丁團成員係招募而來,屬義務性質的無給職,活動範圍則在所屬的甲內或保內,成員則以同一甲、同一保內的人為主。孫江淮於大正12年(1923),玉記商行開設的同時,也進入壯丁團。


孫江淮集藏之昭和11年(1936)善化壯丁團防火日的宣導照片。

戰時動員


昭和16年(1941)11月10日,皇民奉公會新化郡支會長新化郡守古川儀六寄給孫江淮之國語常用推進員推薦狀。

皇民奉公會

昭和12年(1937)7月,中日戰爭爆發後,為使臺灣人由內而外,徹底的成為皇民(日本人),並且支援日本的戰場需求,因此臺灣總督府在臺推行皇民化運動。爾後,因戰線的擴大,遂於昭和16年(1941)4月19日成立「皇民奉公會」,加強推動國民精神總動員。另一方面該會的支部也逐漸成為一種將上意下達民間團體的機關,並成為其指導和統轄者。而其成員則是網羅民間及各階層的領導者。

在善化皇民奉公會主事,同時也是善化街長的盧瀛濬推薦下,孫江淮加入該會。

防衛團

防衛團是戰爭末期另外一種基層動員的案例。因平時的工作為巡邏鄉里,協助清潔等公共服務;空襲時,則需協助民眾躲避。此外,防衛團平時也需訓練民眾挑水、消防、燈火管制、交通等事宜,以備應用。

孫江淮在此時,也加入善化防衛團本團,擔任善化分團燈火管制班班長,其下有副班長及班員。主要負責於空襲警報時,至各地巡視是否有燈光未熄滅,以防美軍見光投擲炸彈。


昭和17年(1942),孫江淮於善化街防衛團本部門前留影。

教育與司法

由於孫江淮長期擔任代書,不僅對於民法、刑法均甚為了解,也因代書工作及豐富的經商經驗,於地方上累積豐沛的人脈關係。戰後除參與善化初中的設立外,也分別擔任調解委員及臺灣省司法保護會臺南區分會輔導員。

調解委員會

調解委員會委員的產生是由鄉、鎮、市長自轄區內提名具有法律或其他專業知識及信望素伏之公正人士,經由地方法院等司法單位審查後,報請縣政府備查後聘任,每任任期四年,為無給職。委員會調解的範圍為凡涉及私人權利義務關係的事件,均可申請調解,如債權、損害賠償、解除婚姻,土地糾紛等。由調解委員會調停處理過的案子,交法院核定後,當事人就該事件不得再行起訴。善化鎮長為借重孫江淮的法律專長、地方事務的嫻熟,因此推薦其擔任民國44年(1955)第一屆善化調解委員會委員,參與時間長達十餘年。

 
左為民國44年(1955)11 月30日,善化鎮調解委員會第一屆成立合影留念(前排右一為孫江淮),右為正在進行調解(右二為孫江淮)。

司法保護會

除調解委員會外,孫江淮亦參與司法保護委員會。該會在日治時期為「方面委員會」之一,戰後改名為「司法保護會」,後來在民國56年(1967)7月又改為「臺灣更生保護會」。該組織隸屬於法院,針對未滿15歲以下的少年,在犯法少年經法庭判決後,不論是送觀護所或經法院裁定後入監受刑,都需要法院觀護人協助送達、教化安撫,甚至出獄後要協助就業。


民國49年,臺灣省司法保護會臺南區分會輔導員證。

施震炎(1900-1984)

臺北醫學專門學校畢,在善化開設永安堂醫院。於日治至戰後曾擔任過街長、防衛團團長、農會理事長、臺南縣醫師公會常務理事、善化鎮教育會理事、善化初中第一任創校校長、善化鎮長等職。

善化初級中學

民國35年(1946),政府要在臺南縣新化設立一所初中。但善化地方人士認為,學校的設立將連帶影響地方的發展,因此聯合出面爭取,將學校地點改設在善化。但政府的經費有限,需由地方自行負擔經費。於是由施震炎、王滄海、胡麒麟、胡龍寶、胡清淵、陳油、陳瑞鐘、孫江淮等十人發起,成立善化初中創校基金會,並四處奔走籌措建校經費,終於成功的創立。第一任校長即由施震炎擔任。

胡龍寶(1911-1997)

臺南新化人,大正15年(1926)畢業於嘉義農林學校。於民國35年(1946)當選臺南縣臨時議會議員,開始其政治生涯。民國41年(1952)國民黨縣黨部成立,成為首位擔任縣黨部主委之臺籍人士。曾任兩屆臺南縣長、縣農會及省農會總幹事,是為臺南縣胡派掌門人,又因出身善化,有別於沿海地區的海派,而為山派的精神領袖。因與孫江淮是鄰居的關係而熟識。


民國35年(1946)7月30日,臺南縣立善化初級中學設立捐款芳名錄,孫江淮為捐款者之一,捐款金額為1,000圓。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