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4/19 (五)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大家一起來讀報─《臺灣新民報》與《興南新聞》日刊的內容取材觀察

《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以及接續之《興南新聞》為系列性報紙,時間橫跨1923年4月至1944年3月。然而,1932年獲准發行日刊後的報紙,幾無留存。有鑑於此份報刊的重要性,本所近年來海內外蒐集,終於挖掘出1938至1941年《臺灣新民報》獨家典藏。報紙刊載的內容多元,囊括政經時事、地方消息與藝文新知,更是研究二戰時期的臺灣史極為珍稀的史料。

本篇嘗試解讀與觀察在1932年4月發行日刊之後,報紙外在的規格版面與用字,以及主要收錄的內容與專欄規劃。再分析隨著時間演進與大環境更迭,內容取材的特殊性與變化。期透過本文深入介紹這份屬於臺灣人的報紙,進而邀請您一同讀報回顧昔時臺灣大小事。

*
張振萬及岸裡社文書
張振萬及岸裡社文書

近十餘年來,臺灣史研究漸成顯學;素有「學術雞肋」之稱的平埔研究也日趨熱絡。在個別族社的研究上,目前以巴宰族(Pazeh)的研究,累積成果較多;除了日治時期與戰後初期的相關研究外,由於近年來出土的「岸裡文書」資料,內容多樣,不僅包含大量的土地關係資料,也有豐富的社會生活資料。因此,學者以此為基礎,進行歷史學、地理學或社會學的研究;各學科分別由土地經營關係、族群關係、遷徙活動、制度史、社會文化史等角度,討論岸裡社群的土地經營、歷史發展及其社會文化變遷過程。

廣義的岸裡社群指以大甲溪南岸大社(今臺中縣神岡鄉)、今豐原市附近為中心,分佈地點北達大甲溪北,東至今東勢附近,南抵今潭子一帶,西以大肚山為界,包括岸裡社、樸仔籬社、阿里史社、烏牛欄社與掃束社。「岸裡社」為巴宰族之一社群,最初只是對住居在岸裡山附近的土著部落之稱,後來由於其幫助清廷平定地方亂事,聲譽日隆,「岸裡社」乃成為巴宰族各社群在政治上與社會上的一個通稱。其中搬遷至大甲溪南岸的岸裡新社,又為清代以來岸裡諸社群之主力所在,故有「岸裡大社」之稱。

不同於其他無文字歷史的平埔族社(十七、八世紀埔漢接觸後則成為「半文字社會」),清代以來一度活躍於大安、大甲兩溪南北的岸裡社人,獨能以漢文字記錄其歷史,現藏於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的「岸裡大社文書」(一般通稱「岸裡文書」)即其在乾隆年間的活動紀錄之一。此外,一般流傳於民間的巴宰族相關文書,也被通稱為「岸裡文書」。本所目前集藏之「岸裡文書」,包括采集自研究機構、博物館、民間、民俗收藏家,以及購藏所得。本次展出的「岸裡文書」(T0293D0241),主要購自東勢地區的民俗收藏家,共一二六件。年代以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為最早;1906年(日明治三十九年)為最晚。內容除了直接與岸裡社相關的土地文書外,包括岸裡社第一任漢通事張達京家族的相關資料。透過本批文書,得以了解岸裡社人特別是其在翁仔社、社口庄等地的土地經營、地方開墾與埔漢族群關係,以及漢通事張達京的家族歷史。(洪麗完)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