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4/23 (二)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思念與記憶的延續:葉盛吉獄中手稿與書信

白恐受難者葉盛吉(1923-1950),臺南人,曾就讀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戰後返臺轉讀臺大醫學系,在學期間加入共產黨,1949年夏畢業,進入臺大醫院第一內科實習,旋與摯友郭朝三之胞妹郭淑姿結褵。婚後未久以涉及參與匪諜組織等叛亂罪嫌被捕入獄,1950年11月29日殞命臺北市馬場町,獨留震驚哀痛的家屬,默默承受畢生難以抹滅的喪親之慟。葉盛吉自學生時期即有書寫日記、紀錄書信往來和整理資料之習慣,即使身陷暗無天日之囚籠,依然執筆不輟,書寫自敘傳、陳情書,留存每一件送物與書信往返紀錄,每週與家族親友通信,並抄錄信件底稿,其用意或為自身留存紀錄,或為爭取一線生機而努力。其身故後留下的獄中書信與手稿,經岳父郭孟揚、妻子郭淑姿整理保存,成為葉盛吉生命最後歷程之珍貴紀錄,亦為理解白色恐怖歷史之重要史料。

*
一、從商港到勝景:日治時期淡水的蛻變

淡水古稱「滬尾」,坐落在淡水河出海口的北岸,西倚大屯山群,隔水與觀音山相望,主要聚落沿河岸呈現狹長型分布,順著山崗走勢向上層疊相連成市街。17世紀初西班牙、荷蘭先後以此做為中日貿易的據點,19世紀中葉,清廷因對外戰爭失利而與英、法等國簽訂《天津條約》,淡水開港通商,此後貿易商船往來頻繁,外國洋行與傳教士匯聚,使得淡水一躍成為北臺灣最大的港市與物產集散地,也成為西方文化登陸臺灣的門戶,如1872年加拿大籍的馬偕博士(1844-1901)即選擇定居於淡水,以此做為宣教、行醫和辦學教育的根據地。

日本領臺之初,淡水稅關曾一度成為管轄全臺的總關,淡水港務於此時臻至最高峰。然而隨著港口內泥沙淤積日淺,加上1899年基隆港築港計畫啟動,遂使淡水港日漸沒落,船舶雲集的盛況與喧囂榮景不再。與此同時,在淡水建立的臺灣第一座高爾夫球場和海水浴場等娛樂設施(圖1),以及百年來累積的豐富人文歷史,卻使得這座河港山城逐漸轉型成一個山明水秀、古意盎然的世外風景地。而1901年正式開放載客的淡水鐵路支線,讓臺北到淡水的交通更為便利,亦是吸引遊人前往的一大誘因。




圖1:淡水二景(高爾夫球場、海水浴場)
檔案來源:識別號A0175_00_00,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

日治中期,淡水已逐漸從國際貿易商港轉變成一處集結了自然與人文特色、適合休憩娛樂的新興風景地(圖2-3),1919年出版的《台湾写真カード》對於當時淡水港的狀況即有一段說明:「......然淡水港自1860年開港以來,港口泥沙淤積,加上基隆港築港工程等原因,原先作為貿易港 的淡水雖逐漸沒落,但其風景卻是令人難以忘懷的,後倚大屯群山,前方隔著河口與有「淡水富士」的觀音山相對,誠然為一不可錯失的地方勝景。海口附近還有沙崙海水浴場,夏天很適合前來。


圖2:淡水港
檔案來源:識別號T020302_04_1327,
費邁克集藏,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圖3:觀音山遠望
檔案來源:識別號 A0167_00_00,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

那麼日治時期藝術家所觀看的淡水風景,隨著時間推移又有什麼樣的變化與特色呢?除了寓居於淡水的臺展日籍審查員木下靜涯(1887-1988)經常就地取材外,臺灣美術界的啟蒙老師石川欽一郎(1871-1945)亦描繪淡水風光,特別是以雲霧繚繞的觀音山襯托前景的水上行船(戎克船),揭示淡水作為一通商口岸的港務機能,以及具有支那(China)意象的畫家想像(圖4)。而石川也曾行文描述其眼中的淡水風景:「清澈的河水映著清朗的天空,愈看愈澄淨真令人想縱身跳入。紅色帆船緩緩移動,劃過映入水底的觀音山影。岸邊的楊樹葉子甚少,出東芝風從山中呼嘯著掃過水草吹拂到水面,漣漪消逝的遠方是輕煙籠罩的淡水港,連港邊必有的戎克船也看見了......淡水不僅僅是高爾夫球愛好者的天賜恩惠,臨水倚丘,背山更擁山的勝景,正是北臺灣文人墨客的樂園。


圖4:石川欽一郎,〈淡水港碳畫草稿〉,年代不詳。
檔案來源:識別號T1052_01_04_0017,
楊儒賓收藏臺灣研究相關史料,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1920年代,淡水的港口行舟、異國情調以及富有「淡水富士」美名的觀音山景,逐漸透過文人吟詩、畫家圖繪和廣告宣傳等方式傳播給一般大眾,自此淡水作為現代新興觀光勝景的概念已然形成(圖5)。1927年日本官方舉辦的「新臺灣八景」票選活動,淡水也是最終入選地之一(圖6)。馬偕的外孫柯設偕(1900-1990)在票選期間曾投稿至《臺灣日日新報》為淡水拉票,他形容道:「......作為景勝地的淡水,有最美的山水,秀麗風雅的山容水態,富有山水樂趣。南有女性優雅的觀音山,東方有男性雄壯的大屯山,在它們之間流過的淡水河,讓我回憶起萊茵河,北方的竹子山彷彿阿爾卑斯山連峰。淡水有豐富的歷史,是本島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大家都知道,今年已有三百年歷史了。西班牙、荷蘭人、鄭成功曾爭奪此地。淡水在某種意義上是臺灣的長崎,由於其同時是最古老的港口與最富異國情調。今日的淡水同時有詩、畫、音樂......。


圖5:臺灣風景 淡水港
檔案來源:識別號T020302_04_0721,
費邁克集藏,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圖6:臺灣八景 淡水
檔案來源:識別號T020301_01_0701,
費邁克集藏,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1927年「新臺灣八景」確立後,第1屆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緊接著登場,當年許多在臺府展競賽中得獎的臺籍畫家,都經常前往淡水寫生,以不同的視角詮釋出各具特色的當地美景。以下將以曾經於1920年代留學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的陳植棋(1906-1931)、陳澄波(1895-1947)、顏水龍(1903-1997)的作品為例,介紹戰前至戰後臺灣西畫家筆下的淡水風光(圖7)。

圖7:約1927年就讀於東京美術學校的臺灣留學生合照,前排左起顏水龍、廖繼春、潘鶼鶼(陳植棋妻)、陳植棋,後排左起張秋海、范洪甲、陳澄波,右一陳承藩,右上角附貼半身照為王白淵。
檔案來源:陳澄波畫作與文書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