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4/20 (六)

本日不對外開放

*
柴坑仔社關係文書
近年來,平埔族研究雖日趨熱絡,但在個別族社的研究上,柴坑仔社(今彰化市境)的研究,累積成果極少;本所購藏的「柴坑仔社相關文書」,時間從乾隆4年(1739))至明治44年(1911),共114件;內容多樣,不僅包含大量的土地關係資料,也有豐富的社會生活資料,足以討論柴坑仔社在交力林、大肚溪下游一帶的擴散、遷徙史,以及土地經營、埔漢關係變遷等議題 。
*
三、日記全文及解讀成果
(一)灌園先生日記(日記年代:1927-1955年)

林獻堂(1881-1956),名朝琛,號灌園,為日治時期臺灣重要民族運動組織的領導者,曾任新民會會長,以及臺灣民眾黨之顧問,後更組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有「臺灣議會之父」的稱號。林氏於二二八事件爆發時正好在主持彰化銀行成立典禮,接待當時的財政處長嚴家淦,逃過一劫,但其事後仍被當局列入「暴動首謀」名單中。其1947-1949年間的日記反映當時社會局勢之動盪、林氏對於二二八事件之看法,以及事件後其遠居日本不再回臺的心路歷程。

(二)吳新榮日記(日記年代:1933-1967年)

吳新榮(1907-1967),出生於臺南鹽水港廳(今臺南市將軍區),1932年自東京醫學專門學校畢業,其後返回家鄉.於臺南縣佳里鎮執醫。戰後初期積極參與臺灣地方文史工作與政治事務,為臺灣新文學運動之健將,被譽為「北門七子」之一,惟因出任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北門區支會主席委員而受牽連,一度被捕入獄;1954年復受李鹿案牽連而再度繫獄,一生波瀾起伏。其日記內容忠實呈現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期間之見聞、觀感與心情,係臺灣歷史之珍貴紀錄。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之「吳新榮文書」另存有其家族照片與信函,紀錄其生活點滴與家人間的互動。

(三)呂赫若日記(日記年代:1942-1944年)

呂赫若(1914-1950),本名呂石堆,臺中豐原潭子人,1934年臺中師範學校畢業。曾任《台灣文學》編輯、《興南新聞》記者,在文學、戲劇與音樂等領域皆有傑出表現。二次大戰後懷抱知識份子的理想與情思,先是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後於二二八事件中遭到牽連,被迫辭去建國中學教職,其後呂氏轉向社會主義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光明報》主編,投入地下工作組織,足見二二八事件對其影響之深刻。呂氏藝文生涯最高峰之三年期間(1942-1944)留下三本日記,內容含括家庭與生活、創作心路歷程、人際往來等大小事,為瞭解呂氏心境與生活之最佳研究素材。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